2009年08月26日 星期三
朗读

郑天星:金华城西风雨变迁60年
从荒郊野岭到交通中心,从物资奇缺到店铺林立,从门前冷落到经济腾飞,60年来,市区解放西路一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有个市民用他的笔记录下了解放西路这一地带的变迁
我叫郑天星,出生于1936年,老家在金东区孝顺镇。小学毕业后,我考上了当时的金华农业学校,但由于父亲得了钩虫病(俗称“黄胖病”),家里没了支撑,我不得不放弃这次学习机会,回到家里一边干农活,一边照顾父亲。
由于小学期间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全校领先,老师和同学经常到我家来劝学,说新中国刚建立,建设祖国需要大量的人才,希望我能继续学习,为祖国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1952年,在老师和同学的多次动员下,我决定再次参加考试,并于当年考上了婺江商校。
当时,我在婺江商校学的是财会专业,毕业后也一直从事财会管理工作,但是,我有一个爱好,就是用纸笔记录下这些年发生的事情,从1952年一直到现在一直乐此不疲。
1952年,刚到城市的我很兴奋,觉得这里很繁华,有好多商店,晚上还有路灯照亮居民回家的路,现在看来十分平常的一切都让当时的我感到新奇。我觉得我应该把这些美好的事情都记下来,从那之后,我就养成了记录身边事物的习惯。
其实那时的金华城还很小,只有兰溪门、两街那一片热闹一点,从兰溪门再往西走就是丘陵农田了,很荒凉,空荡荡的没房子,没商店,我称之为“西部地带”。而我也从没想过今后这一地带将会是我生活的主要场所。1958年,水轮机厂成立,我被调到水轮机厂工作,来到了这里。
当时,这一片只有水轮机厂有点人气,到了第二年,才在离我们不远的郑岗山地段建起了金华县农业机械厂(今飞集团的前身)和友谊家具厂。我对“西部地带”的第一段描写是这样的:空旷的田野上,放眼望去,一片平坦。婺江之上,也是白茫茫的一片。婺江之畔,有一条崎岖的黄泥路,那是我们进城的路……
那条路又窄又破,在郑岗山地段还有一个很陡的坡,车子根本没法开。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中央机械部派到厂里来指导工作的两位干部要进城,我们只能用自行车将他们带进城去。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这条泥巴路被改造成砂石路,路面拓展到7、8米宽。虽说依然高低不平、坑洼崎岖,车子一过就一片飞沙走石,令人生畏,但至少能开汽车了。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条路才铺上沥青,开通公交车,这就是如今被人称作“金华最老之路”的解放西路。
我刚来到“西部地带”时,这里没有菜场,没有商店,要买点什么生活用品都得进城,很不方便。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为了方便工人的生活,当时的金华县农业机械厂倪书记通过多方协调,在机械厂旁边造了一幢两层的楼房,开了一家5间店面的百货店,我们的生活用品才有了着落。
改革开放后,金华的经济建设开始有所起色。我在笔记本里这样记载:郑岗山处的陡坡改掉了,路也拓宽了,道路两旁各种各样的厂房、公司相继涌现。市二轻局在这里建造了钢材仓库,很快,钢材仓库对面成立了一家土产公司……
自从市二轻局的钢材仓库运营以来,解放西路上的钢材店便如雨后春笋般争相涌出。水轮机厂靠解放西路这边原来有一排低矮的空房子,没几个月就都租了出去,而且开的都是钢材店,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型的钢材专营区块。为此,解放西路还被市民称作“钢材一条街”,这条路至今还保留了不少钢材店。钢材店多起来后,这一带的物流公司也相继出现,于是,人来人往就多了,这一片区域也就逐渐热闹起来了。
“西部地带”真正达到开发高潮是在1996年,金华火车站搬到这里之后。现在的金华水、空两路都不通,只通陆路,火车站所在之处很快成了交通集聚地。没过多久,在离火车西站100米的地方,又建立了汽车西站。至此,这里成了金华城的交通中心,人气非常旺,人们的吃、穿、住等各种需求也开始在这里体现。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宾馆、饭店等经营场所相继出现,楼盘也开始开发,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日渐完善。如今,这一带已经是功能齐备的理想生活区了。每当想起我刚踏足这一带时它的荒凉和如今的繁华,我都忍不住感叹生活的日新月异。
现在,我老了,眼睛花了,手也没那么灵活了,但金华城区西部的发展却丝毫没有减缓,凤凰轩、欧瑞·德尚华庭等一座座楼盘正在迅速崛起……而整个金华的西部,金西开发更是如火如荼,我期待着有更多的人记录金华的发展。
郑天星 口述 周玉南 整理
crack
社会纵横 | 县市连线·资讯 |
金丽达公司出资奖励上重点学校的员工子女 | 图片 |
拖了三年的矛盾解决了 | 学生暑假作业赶工 “谷歌”“百度”求答案 |
7000元名表“丢面子” | “UFO”驾临西溪湿地? |
高档烟遭“狸猫换太子” | 图片 |
安全意识记心头 | 吃解酒药能骗过酒精检测仪? |
图片 | 用白酒喷施杀菌 用菜油粘捕害虫 |
王沈阳即将重返校园 | 吃方便面喝汤等于慢性自杀 |
郑天星:金华城西风雨变迁60年 | 阵年旧报有了新用途 |
交通肇事致人亡 投案自首获轻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