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简介
今日婺城
今日婺城
报纸类别:金华市
 所属地:金华市
发行地区:
官方网站:http://www.wuch.gov.cn/Html/index.html
联系电话:
广告电话:
2009年08月07日 星期五

朗读

中共金华市婺城区委关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意见


(2009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金华市婺城区第五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婺城崛起争先,推进繁荣发展,根据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结合婺城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工业立区”战略,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年”和“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加快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动力源泉,为婺城崛起争先、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二)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坚决转变一切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破除一切影响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弊端,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婺城大发展。

    ——必须坚持加快发展,始终抓住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放松,继续把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重发展、促民生、保稳定的强大动力,促进婺城崛起争先、繁荣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长远目标与近期工作相结合,着力在优化发展环境、统筹城乡发展、行政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新实效。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开放措施的协调性。

 

    二、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建立健全“保增长、促转型”的长效机制

 

    (三)建立健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机制。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全力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建立集规模化家庭农场经营与专业化合作社、龙头企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完善农业产业“一业一策一队伍”工作机制,加大对特色产业及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婺城现代农业。出台促进、规范土地流转的政策意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组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探索流转中介服务机制,建立流转价格指导机制,健全流转纠纷调处机制,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林权流转服务中心和交易平台,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整合挖掘农村特色资源,科学编制全区农家乐发展规划,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引导农村休闲旅游业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善我区优势主导产业扶持机制,抓紧编制优势主导产业振兴计划。健全产业集群配套服务体系,大力扶持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完善初创企业扶持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和指导,发展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发展一批现代家庭工业。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企业改制工作。继续完善园区发展规划,理顺园区与区机关部门、园区与所在乡镇的关系,提高园区运作水平。加快入园企业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增强婺城新城区与金西开发区的经济综合实力,使之进一步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加快金西大道产业带的培育,使之早日成为我区经济新增长点。研究制定加快乡镇工业功能区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六个工业功能区走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使之成为我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实施“单位产出”考核评价机制,以单位土地产出率、单位土地贡献率、单位产出消耗率、单位产出排放率等四大指标考核评价产业发展实绩。充分利用我区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深入研究国家投资政策和扶持重点,科学编制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出台扶持政策,建立服务业发展扶持机制,大力扶持发展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比重和水平,不断增强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大力培育信息产业,建立信息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促进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尽快把浙中信息产业园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带动性强的省级信息产业园区。支持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编制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整合双龙、仙源湖、九峰山等旅游资源,做优做强旅游产业。深入调研,精心谋划,规划建设婺城新城区物流园区,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四)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政府创新资源的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建立各部门协同配置创新资源、合力推进自主创新的新机制,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建设一批行业性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完善科技成果吸纳转化机制,推进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引导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创新孵化机制,加快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共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完善科技企业培育机制,积极发展一批科技创新示范型企业、品牌开发经营示范企业、标准化示范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加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加快形成多元的产权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建技术转移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五)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技术市场、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快推进用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完善闲置土地退出机制,鼓励企业“零增地”技改,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黄土丘陵综合利用开发机制。支持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商业银行做优做强,稳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发展村镇银行,继续发挥农村信用社对“三农”和小企业金融保障的主力军作用。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完善政策性担保业务风险补偿机制。加大上市辅导培育力度,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探索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大力发展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促进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六)完善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思路,坚持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建立完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产业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衔接,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功能集成”要求,完善各园区主体功能,提升园区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园区联动发展和城区与农村联动发展的新格局。着力整合、融合各类要素资源,推动优质要素和重要资源向各园区集中,优质项目和高端产业向各园区集聚,努力把各园区建设成为先进产业基地和高质量吸引外资、高端化提升产业结构、高集约规模发展的重要平台。积极推进扩权强镇,全面贯彻落实省、市中心镇建设各项政策,完善区中心镇建设扶持政策,出台配套操作细则,深入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探索通过留地自主开发、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等多种方式,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投入,破解中心镇建设资金紧缺难题。按照“充分授权、权责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下放中心镇行使的区级层面行政管理权限,破解中心镇建设、管理过程中权责不一的问题。积极探索促进人口向中心镇集聚的有效途径。以村庄整治为龙头,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户建房审批制度,研究出台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深化农村住房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推进农村住房建设改造。探索农户宅基地权益异地置换的途径和办法。积极与市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强城乡公路、电力、供水、邮政、信息、电信、广电等公共设施网络的统筹建设和管理,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探索以街道城管委为依托,多部门联合执法、综合执法的城市管理新机制,提升城市品位。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完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完善村企结对、部门联村结对共建机制,进一步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完善“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继续推行小额扶贫贷款,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山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努力缩小发展差距。

    (七)完善生态建设保护机制。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工作机制。严格执行能耗标准,实行能耗定额管理,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和生活节能。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力度,完善饮用水源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切实抓好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有害气体治理力度,提高污水、垃圾的集中无害化处理率。加强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加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