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岁月如谚
□喜迎建国六十周年·往事回眸
□ 章竹林
有人说岁月如歌,有人说岁月如诗,也有人说岁月如谚,比方我就是,我从事过民间艺术、乡土文学,对谚语颇有感情,深感一些乡土气浓浓的婺城民间谚语、俗语,却也深切反映出时代的变迁。
“困得早,省油省灯草。”是汤溪农家早年传下来的节俭谚语。那时候,点的是青油(桕子榨的油)灯,真是灯光如豆,够暗淡无光了,还不舍得多点一会,可见那时生活条件是多么艰苦。解放初期,区里公社干部到村里来讲“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大家嘴里不说心里都不相信,不用油点灯用什么?后来,附近造起峙垅水库建起电厂,真的亮起不用油的电灯。那时,我家只有一个拉线开关,掌控着厨房、堂前、卧室三个地方,始终只亮一个15瓦的灯泡。现在呢,那天我回罗埠上章老家看看,村里正在轰轰烈烈搞新农村建设,农户新屋新装璜,条条电线埋进墙,嘿,拉线开关“退休”了,触摸开关“上岗”了。再看看现在我在金华城中花园的房子,虽不大,电灯却不少,有吊灯、台灯、吸顶灯、镜前灯、油烟机灯、浴霸灯等10几种,光开关就有20来个。你再看看外面的灯,真是火树银花,国庆节夜晚你若站在高处看金华城里,那才知道什么叫生活巨变,灯海一片呢。
记得过去婺城乡里有句民俗谚语:“六月六,要吃肉,不吃肉,要生瘰毒。”我小时候在农村,到了夏天,差不多个个小同伴,头上脸上不是生蚊虫瘰就是生疔生疮,肚皮上背脊生痱子,现在你到农村看看,极少看到这样“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小孩子,什么原因?现今环境卫生医疗条件好了。
在婺城,还有一条过期谚语曰:扁担是条龙,一世吃不穷。意思很明白,只要有力气能挑担,就不愁吃的。可是随着时代发展,扁担快被淘汰出局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手推车,七十年代手扶拖拉机,八十年代脚踏三轮车,九十年代电动三轮车,现在下田下地也骑摩托车、电动车了,有的家庭还用上农用汽车运东西,别说上千年几百年传下来的扁担“歇业”,就是割草的草刀,铲草的草刮都很少用到了。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谚语说的是穿衣。六十年前,五十年前,一件新衣服只在过年过节,做客人时穿,平时舍不得穿。老年人都知道,那时一套衣服要穿十来年。记得小时候,我们那边时兴白汤布,为了节约,一到夏天农忙,男人们白汤布一围下地干活,里面短裤都不穿。现在呢,光屁股围汤布的人早不会有了,也几乎看不到穿破衣服的人了。现在的年轻女人,换一套扔一套,家里还有二十三十套,我们城中花园小区有位姑娘从金华调到广东工作,运走的衣服装了二十个大塑料袋,起码有200来套,光托运费就化了七百元,别人还以为她是做服装生意的呢。
过去民间谚语说:“生儿要养娘,种田要交粮。”又说:“衙门官府难见,皇粮国税难欠。”千年传下来的规矩,皇粮国税是一定要交的,不能欠的;可是现在呢,“种田种地不交税,小孩读书不交费。”有老农民说:“我们是酒馆面馆茶馆,农业税不管。”不但祖宗传下来的皇粮国税到此免了,且国家对种粮户还有补贴呢!真是谚语之中看变迁,日子越过越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