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简介
今日婺城
今日婺城
报纸类别:金华市
 所属地:金华市
发行地区:
官方网站:http://www.wuch.gov.cn/Html/index.html
联系电话:
广告电话:
2009年09月07日 ;星期一

朗读

灯与火的变化


□喜迎建国六十周年·往事回眸

 

□丰志寿

 

    (一)

    去年刚刚纪念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今年又是新中国建立六十周年。在举国上下共欢庆的日子里,我回忆了一些往事,譬如说灯的变化。

    灯的变化象征着我艰苦的童年,艰辛的青壮年,幸福的晚年。抗日战争以前,我家和广大贫苦群众一样,晚上照明用的是一盏青油灯。用竹篾制成的灯架,放上一只铁铸,有时也用破碗,在里面盛上灯油,用一根灯草点着。灯花豆样大,只能供一个人做针线活或看书写字,用眼十分吃力。

    解放战争胜利后,我十九岁参加工作,当时在汤溪县城关乡乡政府里工作。晚上办公、开会时用的是煤油灯。有时煤油供应不上,只好用矿烛。由于光线暗,工作很不方便。

    我第一次用“电灯”照明,正好是1959年国庆十周年。当时我已在琅琊地区曙光人民公社工作了。这一年,也正是金兰汤水库快要建成时,我们在水库下游的琅琊藤村旁边建了一座小水电站。十月一日晚上正式发电,干部、群众高兴极了,一片喜气洋洋,大家尽情欢呼“点灯不用油的时代到了”。可是那时照明用电在办公室一般只能用25W的灯泡。在自己家里,用的灯泡才15W,而且两间房里装一只双开关,有时睡觉的房间亮了,吃饭房间不会亮。毕竟小水电站电力负荷低,为了节约用电,节省开支,所以要这样做。

    改革开放后,工农业发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与家庭经济收入随之增长。我退休后,于1987年新建楼房,平屋两幢,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现在,堂前房里、楼上楼下装上了二十余盏电灯供照明,有吊灯、壁灯、日光灯、台灯、彩灯。这些灯既明亮美观、又方便耐用。

    (二)

    在旧社会,穷苦人家一般舍不得花钱去买火柴用。那时日常用火是向富有的邻居家讨的,先用小半张黄边纸结成纸媒头,然后拿着纸媒头,去讨点火种回来再点燃用。如果碰上初一、十五的时候,不方便向邻居家讨火种,就要在自己家里用碎柴、炭末做成火种备用。我父亲喜欢吸旱烟,用山上捡来的一块石头和家里一块20公分左右薄废铁取火,这有点像原始社会的取火生活。

    今天,回忆昔日那段用火生活,我感触颇深。由于旧中国工业十分落后,火柴生产量少,价格超过现在的几倍,穷人家自然舍不得买。许多工业品都是向国外进回来的,所以都带“洋”字。当官的和百姓们把火柴叫洋火,把煤油叫洋油,把毛巾叫洋面布,把水泥叫洋石灰等等。它们不仅价格贵,更失民族尊严。新中国建立六十年来,祖国日新月异。新社会气象新,就以“用火”为例,昔日“讨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用石取火成为一种传说。现在连火柴都很少见了,人们吸烟用打火机,城镇、农村,甚至山区农民,有不少家庭连炒菜、烧饭都用煤气灶了。煤气瓶一开,几分钟内饭菜扑鼻香。这既节省时间,又清洁卫生。还有利用太阳能供应的热水洗澡,生活更是方便。

    用火的变化表现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方面。另外大的方面可以大到我们祖国的发射上天的火箭、卫星、载人飞船。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