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05日 星期二
朗读

婺城区粮食生产实现五年连续增长
2009回望系列报道(6)
2009年,早稻最高亩产达639.2公斤,晚稻最高亩产达614.2公斤
本报讯(记者 陈婷)又到岁末,在婺城,忙碌了一年的农民朋友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婺城区农林局局长郑以声说,去年,婺城粮食产量再获丰收,早稻最高亩产达639.2公斤,晚稻也刷新历史纪录,亩产达到614.2公斤,全年粮食生产实现了5年连续增长。2004年、2006年和2008年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区),2009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
近年来,婺城区委、区政府每年都要召开粮食生产专题会议,就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作出具体部署。去年,婺城区在落实中央、省、市各级政府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上,出台的种粮扶持政策更为有力,如:增加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补贴额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分别提高到90元、92元、95元,均比上年提高13元,并对按订单交售储备早稻的种粮农户给予奖励。其中奖励种粮大户与粮食专业合作社的每50公斤20元、奖励散户每50公斤10元。这些惠农政策大大增强了农民种粮的信心,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郑以声介绍,去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3.5万亩,产量13.5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7.5万亩,比上年增加0.3万亩。早稻8.8万亩,单季晚稻9.8万亩,双季晚稻8.9万亩。冬种作物面积22.5万亩,其中良种油菜面积6.5万亩,发放绿肥种子5.76万公斤,播种面积3.16万亩。水稻单产进一步提高,其中早稻平均单产405公斤,单季稻单产480公斤,双季晚稻单产425公斤,均比上年上涨2%左右,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增加。
去年7月,在汤溪镇前宅村种粮大户丰素良双季稻高产示范田里,20多位省、市专家对早稻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经测算,最高亩产达639.2公斤,创婺城区早稻高产攻关田单产历史最高纪录。该示范田的面积为130亩,品种为中嘉早17,早稻栽培方式为撒直播,验收方法采用选取3丘代表性田块,用半喂式收割机全田实割实称。
科技兴粮是婺城近年来着力推进的一项粮食增产工程。全区重点推广以超级稻为代表的优良品种,“中嘉早17”就是近年来婺城区推广种植的新品种之一。同时,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机械化作业等实用生产技术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去年全区共安排购机补助649.91万元,购置农机具1482台,秧盘9.2万只,购机总额1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40%。
实践证明,办示范点不失为推动粮食增产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婺城农机总站积极开展粮食生产点示范,创办了一批高标准的高产示范片。去年,全区兴办了30多个水稻示范片。各示范片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供种、供肥、管水、病虫防治、技术指导等统一管理,带动了全区粮食的均衡增产。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成为推动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婺城着力推进“市场牵龙头、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培育稻米生产协会组织和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了一批骨干企业搞好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打造了“一枝秀”、“群飞”、“宜糖米”等一批在全国、省内有影响力的婺城品牌。去年,区农业部门围绕粮食高产创建增产节本高效目标,多次组织农技人员开展送政策、送农资、送服务(送订单)、送科技、送信息“五送”服务活动;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推广力度,早稻旱育秧、机插、抛秧和直播等省工节本高效技术应用面积不断扩大。
优质稻米的效益逐步显现,提高了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其中,婺城区一枝秀米业公司生产的有机稻米每公斤卖到10元。金华市绿巨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宜糖”功能大米,尽管价格每公斤高达16元,是普通大米的5倍,但仍受消费者热捧。传统农业通过嫁接高科技生物技术,创造出功能大米价格比肉贵的神话。全区不少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注册粮食商标的意识明显增强,全区形成3个粮食作物品牌。
依托各类粮食生产合作社组织和加工龙头企业,婺城粮食规模化生产不断发展,去年全区种粮50亩以上的大户超过千余户,规模种植面积占全区播种面积的比重达25%以上。订单粮食生产面积持续扩大,全区20多家稻米加工龙头企业今年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10余万亩。产业化经营,不仅提升了婺城粮食生产的整体形象,更让广大粮农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