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为了粟裕将军的一个期望
作为浙江省四大交通口子之一的金华,自古以来水运较为发达,但现代交通始于民国初期。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建设立即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金华的交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到目前,金华的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从“汽车跳,金华到”到现在的“走平坦路,坐舒服车”,伴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金华的交通事业,也走过了60年的发展历程
我今年79岁,琅琊镇人。从解放初期参加工作到1991年底离休,我一直没离开过金华。古时金华的交通以水路为主,从李清照“水通南国三千里”的诗中不难想象以前金华水运的发达。现代交通始于民国初,那时,杭江铁路通车至金华,金兰衢公路、金武永公路也相继建成,公铁衔接,水陆联运,上通杭嘉沪,下连闽湘赣,南伸温处台,金华的交通枢纽雏形初步形成。但是随着日军的南侵,金华的铁路被中断,公路被毁坏,航运也变得十分萧条。到解放前,金华仅有23公里的可通车公路。
解放初期,我在当时的琅琊区当文书,到了1951年,调到当时的汤溪县委办公室。刚解放那会儿,共产党开始着手恢复交通。1955年底,毛主席发出“将省、地、县、区、乡的各种必要的道路按规格修好”的号召后,金华县也开始发动群众,进行铺桥造路,响应全国的号召。到了1958年,汤溪县和金华县并县,我也从汤溪县委办公室调到金华县委办公室。那时全国又掀起“全党全民大办交通”,所以金华县委办公室一分为二,专门辟出一块分管工业和交通,由我负责,我就在那时跟交通打起了交道。1959年12月,金华至义乌公路境内段36公里建成,为东进沪杭开了先导。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境内公路增加到262公里,有10个区34个乡通上了汽车。同时,婺江得到疏浚,城区沿江的10个码头都经过改造,通济大桥也得到修复,金华的交通运输事业迈开了新的步伐。
正当交通事业一片兴旺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造反派”和“保皇派”争斗得十分厉害。1968年,我跟其他一些同事被批成“保皇派”,从金华县委赶了出来,到了孝顺区。更让人痛心的,还是交通建设因此徘徊不前,公路行车时通时停,婺江航道多处堵截,以金华站为中心的铁路交通枢纽几度埂堵,金华的交通运输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公路严重失养,坑洞连片,白汤下公路汤溪至下潘段,一公里路就有40公分以上大洞1200多个,破损的程度实在是让人乍舌,当时还有一句话,叫“汽车跳,金华到”,讽刺金华公路的落后。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改革开放后,交通事业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那时“人民交通人民办,办好交通为人民”的思想很深入人心,大家办好交通的积极性也都十分高涨。1981年,我回到金华小市,任交通局局长,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干到离休。上世纪80年代是交通发展得最快的时候,金华城乡许多道路桥梁都是在那段时间修建的。1978年到1988年间,金华新建县乡公路85条(段),共计743公里;河盘大桥、东关大桥、横店大桥、妙康大桥等12座百米以上的大桥也都是在这段时间建成或开建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后杜至遂昌门阵这条县道。这条全长48.3公里的公路的溪口至银坑、门阵段是在粟裕将军的关心下修建起来的。金华银坑、遂昌门阵是革命老区,又是金华的深山区,没有资金来修建公路,交通不好又反过来导致经济条件更差。当时有人给粟裕将军写了一封信,说“50年前,我们翻山越岭给红军送饭送信,觉得很光荣。50年后,我们还要翻山越岭,卖粮糊口,觉得很倒霉。”粟裕将军收到信后十分关注这件事,指示地方尽快把路建好。1984年夏天,他还让自己的夫人楚青来到金华,再次传达他的意思。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当时做出了“明年一定把路建好”的保证,并成立了溪门公路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自己担任指挥,全力投入到施工中。到了第二年10月,这段16公里的溪口至门阵、银坑公路按期完工,没有辜负粟裕将军的希望。
当时正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交通要适应这个情况,必须超前规划。但在当时,却遭到一些人的怀疑。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交通部门做了一个大胆的规划,把当时繁华的解放西路从不到7米拓宽到22米。一时间,说我好大喜功的非议不少,但我始终相信,规划意识是最重要的,交通的规划职能超前,不能过几年就落后了,到现在也一样。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金华开始着手修建一个公路网,主要是让城镇和主要村庄通上公路。当时确立的一个目标是“南山通到脚,北山通到顶”,计划公路里程为1000公里。到我离休时,还没完成800公里。现在不说是城镇,婺城区早就实现村村通公路了,而且全部是沥青路、水泥路,走平坦路、坐舒服车,百姓盛赞新时代的公路交通。
在大量的修桥铺路的同时,1986年10月,根据全省的统一布置,金华也成立了县交通局史志办,编撰金华县交通志,我把这个责任担负起来,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共收集资料200余万字,拍照1000多幅,辑成资料卡片1000多张。后经过多次修改、订正、核实,到1990年2月审定付印,共7篇21万字。这本书首次真实的记载了金华县境内各个历史时期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成为金华县交通的珍贵史料。
俗话说得好,“要致富,先修路”,现在婺城区的交通发展越来越快,展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期待着发达的交通业能给婺城人民带来更多的财富。
徐康有 口述 胡甦窕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