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义乌重新打造“丝绸之路”
寒冷的秋日里,空气中弥漫着阿拉伯水烟的雾气和烤羊肉的香味。在餐馆闪烁的霓虹灯招牌下,在节拍强劲的音乐声中,男子们用阿拉伯语高声交谈。这样的情景在任何中东城市都司空见惯,如今却出现在中国的东部。有近200万人口的义乌已经成为中国与中东的“新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每年有20多万阿拉伯商人纷至沓来。
29岁的阿什拉夫·谢哈比在异国风情街上经营着一家阿拉伯餐馆。他说:“来中国比较容易,不会讲汉语和英语的人可以到这儿来。”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本·辛芬德费尔说,美国和欧洲在9·11袭击后增加了签证限制,阿拉伯人比较容易获得中国的签证。义乌官员则更进一步。为了给本地的大型批发市场招揽生意,他们帮助建起了清真寺,鼓励开办阿拉伯语学校,让大约3000名阿拉伯人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永久居民。
在欢迎客商光顾福田市场的壁画上,腰挎弯刀、蓄着胡须的男子用毛皮换取中国的丝绸。不过,今天的客商们可以在这里找到形形色色的现代商品。市场里,“中国制造”的商品应有尽有。从尤克里里琴到卡通背包,从仿制的iPod到假睫毛,从账本到不粘锅,每天售出的商品超过170万件。28岁的黎巴嫩客商巴沙尔·韦赫比一边打量着如同大型购物中心一般的市场,一边等着查看一种勺子的样品。他说:“真是个商品王国。”
采购过程中,客商们需要中国导购和翻译的帮助。他们当中有许多人会说阿拉伯语。调查显示,义乌有60%以上的企业在招工时要求应聘者会讲一点阿拉伯语。义乌清真寺的伊玛目马春贞(音)说:“本地的许多学校开设了阿拉伯语课程。”
辛芬德费尔在《新丝绸之路》一书中讲述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日益紧密的联系。他说:“义乌的现状表明,中国与中东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往来的结果。人们以为中国与中东的商务关系只与石油有关,事实并非如此。”(据义乌新闻网)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