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简介
今日婺城
今日婺城
报纸类别:金华市
 所属地:金华市
发行地区:
官方网站:http://www.wuch.gov.cn/Html/index.html
联系电话:
广告电话: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朗读

《金华的记忆》正式出版


金华文史博览  八婺人文大观

□胡国洪

 

    承载着诸多有识之士的厚望,堪称“金华文史博览、八婺人文大观”的(文史类)作品集《金华的记忆》,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了。

   《金华的记忆》由金华日报社副社级协理员王启源主编。金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吴小钢,总编辑陈东担任本书的顾问。全书分上下两卷,共收录了自1993年到2004年这12年间发表在《金华日报》副刊版面上的360余篇作品,汇集了这12年间对金华历史文化方方面面的发掘、探索所取得的成果,堪称婺文化的集大成者。全书洋洋75万字,凝聚了300多位作者和相关副刊编辑的心血。

   《金华的记忆》,是在今年这个大喜大庆之年献给金华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份厚礼,也是送给《金华日报》六十诞辰的一份生日礼物。它的出版得到了许多市领导的关注和支持。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新闻人物之一、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阎寿根为本书题词:“金华文史博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金华市委宣传部长杨守春题词:“博览群贤。”原金华市政协副主席、现任金华书画院院长吴战堡题词:“留住金华人文精神,探索古婺文化根脉。”

    这些年来,关于金华历史人文方面的书出了不少,但《金华的记忆》全然与众不同,因为书中的所有作品都来自于《金华日报》副刊版面。而撰写这些稿件的300多位作者,大都是生于金华、长于金华,或者虽然工作生活在外地却依然挚爱着这座城市、情牵家乡的人们,而且其中不乏对我们金华怀有深厚感情的外地的名人和名家,如李德生、贺敬之、贾平凹、冯其庸、梁衡、吴泰昌、俞天白、范曾、鲁光、叶文玲、黄亚洲、李元洛等。他们写作认真,考证严谨,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金华的赞美,充满了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自豪。

    本书的主编王启源是长期以来负责《金华日报》专刊(副刊)的“老副刊”。他认为,一直以来,作者们用汗水和心血凝结成的这些“金华的记忆”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年复一年、数以万计的版面上,人们很难能方便地读到它,令人惋惜和愧疚。与此同时,他“经常收到有关介绍金华历史文化方面的新书,每当翻阅它们的时候,常有似曾相识之感。因为在金华历史人文方面有许多新的发现、新的研究成果都是《金华日报》副刊最先报道、最先发表的,《金华日报》副刊是‘婺文化’最早在媒体上系列展示的平台,而这一颗颗珍珠就是‘婺文化’的集大成者。”

    为留住地方历史人文的根脉,延续一座城市的生命,让读者潜移默化,升华起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从2006年7月起,王启源就在工作之余开始搜索、整理《金华日报》1993年以后在文学副刊《婺江》及改版后的“文化副刊”上编发的相关稿件。由于稿件量太大,决定收编到2004年,时间跨度为12年。选编的文章按“古婺钩沉”、“八婺风流”、“名人婺踪”、“婺州风物”分成四大部分,前两部分组成上卷,后两部分组成下卷。

    “古婺钩沉”部分,撷取了反映古婺州千百年历史演变的内容,其中有古越文化的重大发现、双龙洞的千年题刻、黄大仙的叱石成羊图、八咏楼的千古绝唱、350年前的金华屠城、太平天国的金华传奇、抗战时的浙江文化中心、台湾义勇队以及许许多多的历史探究和考古成果,大多是“婺文化”新发现的存证。“八婺风流”部分,则讲述远至黄庭坚、吕祖谦、李渔,近至严济慈、邵飘萍、陈望道、冯雪峰、艾青、吴晗、施复亮、何炳松等从古婺大地上走出去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和金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解不开的金华情结,由此而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名人婺踪”部分,主要记录了到过金华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镕基、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彭德怀、郭沫若、张爱萍、叶圣陶、贺敬之等高层领导和知名人士,在婺州大地上留下的佳话。“婺州风物”部分,则将鹿田书院、八咏楼、天宁寺、李渔坝、熟溪桥、延福寺、孔氏家庙等金华标志性的历史留存和婺剧、道情、龙灯、十八蝴蝶、玉山大旗等独具特色的金华民俗,以优美的文字描绘了出来。

    因为是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作品,所以入选《金华的记忆》的这些文章大多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文字质朴自然,流畅生动,作者对史料的选择严谨但不刻板,翔实却不繁杂,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史料性。它对读者的吸引力是自然而然的,因为阅读它不会有枯燥无味之感,反而会被慢慢吸引,越陷越深,直至欲罢不能。同时,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对同一件事和同一个人,选取了不同身份的作者以不同视角、不同学术眼光进行深入挖掘后撰写的多篇文章,从而使人们的视野得以大大拓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认知。比如写艾青,就有艾青《与青年诗人谈诗》、《艾青的前两次回乡》、《艾青的父亲母亲》、《艾青与齐白石》、《艾青五十年前手稿面世》等20篇文章,其中既有对艾青诗歌的解读,也有讲述艾青与家乡之间的故事,还有亲友、后学对艾青的怀念。在体裁上,有散文、诗歌、随笔、通讯、消息等。如此,给大家呈现了一个立体的、活生生的艾青。

    《金华的记忆》不是一部中规中矩的金华史,但你完全可以把它当做金华这座城市的历史读本。因为有这样一本书,我们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将不再局限于“八咏楼”、“侍王府”、“李清照”、“黄宾虹”等浮光掠影的名词,而有了深入其脉络、掌握其精髓的可能。面对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我们也将有故事可说。

    王启源说:“把这些‘金华的记忆’奉献给读者,就是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金华这座英雄的城市,了解这座‘气压江城十四州’的抗战文化名城,了解这座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传统文化具有特色、名人辈出的历史文化名城,让金华人更好地继承、弘扬和发展金华的历史感染力、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金华的记忆》是《金华日报》副刊作品的合集,但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字作品的简单集合,它更是许许多多将这座城市放在自己心中的人们炽热情感的集合,通过他们对金华历史和文脉的回顾、梳理和探索,这股澎湃的情感将会以汹涌之势传递给更多的阅读者。诚如金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吴小钢在序言中所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金华的历史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足以让后人自豪和骄傲。《金华的记忆》采集了金华历史文化的精华,让人读后对脚下的这片热土会爱得更加深沉。”

   《金华的记忆》由本报版式总监徐彧装帧设计,封面美观大方,既古朴,又时尚。书中每一部分还有设计新颖的内封。全书图文并茂,不少文章都配有相关照片,有些并请人画了插图。该书还有暖色调的腰封套,读者剪开后俨然一枚漂亮的书签。

    关心此书的读者可登录金华新闻网(http://www.jhnews.com.cn),点击《金华的记忆》相关专题,查阅该书的目录。同时,欲购买此书的读者可到金华日报社902咨询,联系电话83186608。

    ——编者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