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简介
今日婺城
今日婺城
报纸类别:金华市
 所属地:金华市
发行地区:
官方网站:http://www.wuch.gov.cn/Html/index.html
联系电话:
广告电话:
2009年12月07日 ;星期一

朗读

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共同发展


□ 雷可扬

 

    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为"中国乡村旅游年",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宣传口号,同时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各级政府对乡村旅游产业的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成为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以发展乡村旅游的理念来规划新农村、引导新农村建设,巩固、提升新农村建设成果,实现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共同发展,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关系·

乡村旅游与建设新农村密不可分

 

       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部署,给农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赋予乡村旅游全新的内涵和任务。所谓乡村旅游,就是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以及人文遗迹、民俗风情为旅游吸引物,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乡村情趣等需求的旅游活动。

    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发展方向互为引导。乡村旅游是合理有效利用乡村资源,变生态环境优势为经济发展强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新路子;是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民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新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文明对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新举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同时也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能够达到的目标和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新农村建设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又能促进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巩固和提升。对具有生态、文化资源优势的乡村来说,发展乡村旅游更是新农村建设的最有效载体和最佳契合点。

    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体现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良性互动关系。统计资料表明,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而第一产业比世界平均水平高。我区也是如此,2008年第三产业占区属生产总值比重比全市平均低3.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全市平均高7.2个百分点。专家认为,第三产业将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农业发展与第三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会发挥其最大效益。乡村旅游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优势。同时,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互动发展,对丰富旅游活动,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发挥着巨大作用。

    资源利用互为依托。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田野风光、村寨特色文化等能够向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参与体验等旅游活动项目,而仅仅依靠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挖掘还难以实现乡村旅游的大发展,它更依托于一定的农村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良好的配套服务设施。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不仅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阔了发展空间,更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在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在资源开发、活动开展、服务接待等各个方面才能够得到有力保障。反过来,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又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旺盛的生命力,发展乡村旅游又不断把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转化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永久效益。

 

·现状·

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区乡村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内涵深厚,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婺城区位优势突出,客源充足。婺城地处浙中城市群核心,是浙江中西部主要旅游目的地,是浙江中西部现代物流、商业、教育、医疗、文化、信息和金融中心,宜游宜居,名声在外。婺城是中国东南沿海通向内陆的交通要道和陆路交通枢纽,距中国休闲之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杭州,国际大都市上海分别只有90分钟和三个小时车程,而华东六省一市特别是本省及上海、江苏是浙中城市群及我区的主要旅游客源地,因而潜在客源市场相当广阔。近年来,义乌、东阳、武义等周边县市旅游业发展步伐快、游客流量大,也赋予婺城独特的旅游优势。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全区共有旅游单体资源189个,其中三级以上优良旅游资源单体39个,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AAA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各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家。在城郊,国际茶花物种园、中国茶花文化园、十里桂花长廊、省级农业高新园区万象花卉基地、采云间万亩茶园、数万亩流光溢彩如诗如画的油菜花基地一年四季鸟语花香,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和各具特色的生态村星罗棋布。在南山,郑宅、沙畈、塔石、莘畈四条山垅伴随箬阳溪、白沙溪、厚大溪、莘畈溪四大溪流,并镶嵌有仙源、金兰、沙畈、仙舟及九峰等五大人工湖泊,分布着龙葱猕猴、水竹蓬古树名木、里花坞黑麂、慈姑殿次生林等9个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小区以及众多形状各异、似银练从天而降的瀑布群。这些旅游资源以生态型居多,涵盖了自然景观、水域风光、遗址古迹、观光农业等旅游资源,其中不少资源极具开发利用价值。

    乡村文化多姿多彩,独具魅力。婺城置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小邹鲁”的美誉,涌现了一批文坛巨匠、丹青大师、爱国志士和专家学者。乡村古建筑方面,有以七家厅为代表的雅畈历史街区明清建筑群、始建于唐朝初期的安地古镇、有近500年县治历史的汤溪古镇、始建于明朝初期的“中国最漂亮砖雕民居”寺平古村以及上境村百顺堂、罗芳桥敬承堂、上阳古民居等等。在广大农村,农耕文明、乡村民俗风情保存完好,婺州窑烧制技艺、婺州举岩茶制作等独具特色,有待深入挖掘;地方特色美食有金华火腿、金华府酒、金华酥饼、金华骨头煲、汤溪菜、婺州举岩茶、金华佛手系列产品以及众多的地方土特产品;地方特色文化有金华戏、金华道情、金华山歌、金华斗牛、白龙桥板凳龙、蒋堂花棍舞、沙畈提线木偶等等。

    乡村旅游基础良好,潜力巨大。自2003年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乡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一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特色村和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应运而生。目前全区等级公路通村率、硬化率达100%,近300个村完成村庄整治,有省级小康建设示范村10个;农家乐休闲旅游村6个,旅游点36家,经营户162户,其中省级农家乐特色村1个,特色点1个,市级特色村2个,特色点5个;涌现了浙中凉都盘前、大仙圣地与省级农家乐特色村鹿田、金华茶花之源竹马花海、十里桂花长廊项村垅、美地南山仙源峡、中国最漂亮砖雕民居寺平古村、高山梯田风光塔石垅等一批依托景区景点、特色村落、特色产业和山水生态资源发展起来,以踏青、赏花、登山、漂流、垂钓、采摘为主的休闲、体验、健身、养生旅游特色乡村。仅2009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寺平古村就接待游客1.27万人次。各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现代旅游业的内涵,而且在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显现出积极的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要加快发展乡村旅游还面临许多制约问题。一是缺少规划,定位不明确。由于缺乏全区整体规划和乡村局部规划的指导,乡村旅游开发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由此带来的无序发展问题突出,随意开发、低水平投资、产品单一导致竞争优势缺乏,有的难以为续。二是投入不足,特色不明显。由于缺乏高水平的策划和项目论证,投资主体以当地农民为主,站位低、起步迟,投资规模、开发水平都存在较大差距,整体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档次不高,服务水平较低;对特色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展示不够;近年来作为乡村旅游最基本形式的农家乐发展较快,但也大多以餐饮为主,普遍存在“农味不浓、家境不佳、乐意不足”问题。三是政策乏力,政府主导作用不强。各地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视程度不一,没有形成全区一盘棋思想,加上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全区乡村旅游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对策·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共同发展

 

    婺城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景点小,分布散,与此相对应的是新农村建设特色明显,成果显著。在激烈的旅游经济竞争面前,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务必要积极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实现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使乡村旅游成为吸纳农民创业就业的有效途径,成为旅游产业的新增长点,努力走出一条“依农兴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共同繁荣”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

    以发展乡村旅游的理念来引导新农村建设。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出行也在发生变化,旅游已从传统的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风景区旅游已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要跳出传统旅游业的概念,树立“大旅游”观念,强化“凡是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旅游资源”,“凡是能够吸引游客的就是旅游产品”的理念,不断扩大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乡村旅游根基在广大农村、主体是创业农民、载体是乡村景物、活力是富有特色,对久居城市的居民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各地的实践也证明,凡是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快、比较好的地方,当地产业结构就更为优化,当地农民就更富足,村容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