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简介
今日婺城
今日婺城
报纸类别:金华市
 所属地:金华市
发行地区:
官方网站:http://www.wuch.gov.cn/Html/index.html
联系电话:
广告电话:
2009年07月01日 星期三

朗读

张经华:用镜头抒写别样人生


 

张经华摄影作品:《上浮桥》

 

 

张经华开心地介绍自己的第一架折叠式相机

 

    一架架不同时期生产的相机以及许许多多老旧的配件,一张张记录了历史沧桑的经典照片……他 的摄影作品真实而讲究画面的美感,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婺江畔的情思》、《洋埠摆渡》、《老火车站旧影》、《上浮桥》……莫不如此。看到这些照片的同时,让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起流逝的美好岁月——

 

    我是义乌人,出生于1936年。小时候因家里穷无法负担学费,我在13岁时就去参军,成为金华军分区卫生训练队的一员。那一年,新中国成立了。

    到了部队,我既有饭吃又能读书,便开始学着写写文章、画画漫画。我记得15岁那年,我的一篇小品文竟在南京军区某杂志上发表了,当时收到了8万元(即现在的8元左右)的稿费。虽然只登了小小的“豆腐块”,我还是很兴奋,用稿费给自己买了一双球鞋、一支钢笔,剩下的便寄回了家。

    后来,我到原永康县人民武装部工作,从那时开始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第一个相机是海鸥牌的折叠式相机。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是70多元,而这架相机却花费了我100多元,这让很多人无法理解。通过自学,我慢慢地领会到一些拍摄技巧,由于当时相机是用胶卷拍摄的,为了能第一时间欣赏到自己的“作品”,我还学会了照片冲洗。到现在为止,我还保留着一整套冲洗的设备。

    1960年,有一次我跟着部门领导到新安江调研民兵工作,在现场,我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拍下了民兵守护大坝的景象,并将照片投给了《解放军报》,很快,我收到了喜讯:我的照片登在了头版的位置!对我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鼓励,我开始变得“小有名气”,学摄影的热情更是与日俱增。不久,我被调到金华军分区宣传科工作,这让我在写作和摄影方面更加“如鱼得水”,我的作品也频频在报纸上发表,所得的稿费基本上用来购买新的摄影器材,一段时间后,我拥有了第二架双镜头反光相机。

    转业后,我选择留在了原金华县文化馆,继续从事我热爱的摄影事业。之后尽管换过几次工作,但我一直坚持这个爱好。到婺城区文化馆工作后,我除了自己拍照,还当起了老年大学高级班的顾问,辅导居民朋友们学摄影。

    当前,市场上的相机品种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多,每一次接触到新的东西都让我兴奋,因为我必须不断去研究和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摄影技能,尽管这花费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我乐此不疲。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拥有了8架相机。一直以来,我都很注重相机的正确使用和保养,所以第一架相机到现在还能用,我就是用它教我的妻子和大女儿拍照片。最新买的相机也有“四岁”了,它是我第一个数码相机,价值3万元。刚开始我用起来十分不习惯,按钮太多。有一次我在河边拍摄风景时,还因为按错键而紧张得把相机掉进水里,当时我吓坏了,赶紧把相机捞起来擦干拿去修。后来还专程赶到上海和广州修理。不过,这个相机能够即时看到刚拍的照片,这让我感到非常新鲜。

    从相机的更新换代上,我看到了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进步的烙印。我喜欢用镜头将这些美好的事物保留下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我的摄影创作也进入了高潮期。只要一有空,我就喜欢带着相机四处逛,寻找灵感,拍下吸引人的风景。火车站、上浮桥、人民广场、婺江边、老城区、莲花井……我几乎走遍了金华的每一处角落。我觉得,只要认真去寻找,总能发现美,美无处不在。当我先后加入市级、省级甚至是国家级摄影家协会时,我也一直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一切,把自然的美纳入到镜头里。

    如今,以前的很多建筑、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平地而起、路面变得更宽敞、公交车和小汽车越来越多……这些都说明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当然,也有许多好的东西消失了。我庆幸我用镜头把一些美好的瞬间保留了下来,也庆幸还能用镜头将更好的风景捕捉下来。现在,经常会有人到我这里来寻找老照片,我也经常应邀参加一些摄影作品展,把上百张老照片展示给广大群众,让现代人也感受一下金华过去的痕迹。

   张经华 口述 吕薇薇 整理 

 

见证·我的60年建国60周年特别报道(4)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