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7月29日 星期三
朗读

永康杂技“调花钹”面临失传
唯一的传承人年事已高,且无传人
“调花钹”自唐太宗四年开山始就存在,是方岩广慈寺的传统表演项目。后一直由方岩广慈寺、灵岩寺和尚所传承,于化缘时表演所用,盛极一时。解放后,方岩广慈寺住持释允明曾在1956年参加当时全县的民间文艺汇演,“调花钹”项目荣获三等奖。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此表演禁止。释允明的最后一次演出是在1958年的芝英郭山村,改革开放后才恢复表演,后由于年事已高,且无传人,此表演面临失传。
最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抢救面临濒危的永康民间杂技——调花钹。
据介绍,演员着装朴素,在“花钹调”、“四大名山”等节奏明快、鼓点有力的乐曲伴奏下,双手各执一面花钹(中间穿有一端粗一端细,长约一米的麻绳),通过抛、掷、甩、抽等动作控制花钹的飞旋,表演“青龙绕柱”、“苏秦背剑”、“老和尚劈柴”、“美女照镜”等动作。
“‘调花钹’道具特殊,两面花钹,中间穿一端粗一端细,长约1米的麻绳。其表演形式也只属方岩仅有,别无雷同。在鼓点和乐曲的伴奏下,通过抛、掷、甩、抽等动作,使花钹飞舞,收放自如,动作刚健有力,刺激惊险,使人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有利于调节身心,营造气氛。”释允明师傅接受采访时说,“调花钹”是唐太宗四年方岩广慈寺和尚所创,后一直由该寺和尚传承,作为传统表演项目,他是唯一传人,他师从唐先的施长庚。广慈寺会此项技艺的还有他的两位师哥允昆、可有,可有于1958年离开人世,允昆于上世纪60年代初离开人世。
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吕美丽介绍,现在,该中心已对“调花钹”出台了保护计划:建立“调花钹”表演培训基地。对“青龙绕柱”等动作,采取个别传承方式,使“调花钹”技艺后继有人;制定“调花钹”保护政策,对传承者给予保护扶持;开展“调花钹”资料普查及实况录像的搜集,全面建立档案。
(摘自永康新闻网)
crack
社会纵横 | 县市连线·资讯 |
曹荣安:结缘环保30年 | 老樟病了?! |
给农村伢儿一份特别的爱 | 这个家伙两个“头” |
捣毁乾西传销窝点 | 图片1 |
拆除违章建筑物 | 生活资讯 |
郑北鹿:与蜂共舞酿就“甜蜜人生” | 腰间盘突出的综合治疗 |
抓获持刀抢劫者 | 浦江蒋女士被“李咏”忽悠 |
审理信用卡诈骗案 | 永康杂技“调花钹”面临失传 |
图片 | |
这家小店蛮创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