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8月12日 星期三
朗读

郭行:一生与教育同行
从接管改造旧教育,到建立社会主义教育新体系,再到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60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郭行,一个在旧社会接受教育,在新社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新中国教育不断向前的变化发展历程
我叫郭行,原名方国英,今年81岁,1929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后因参加地下工作,就改叫现在的名字。
我的读书时期在江苏无锡城里度过。1945年8月,我在复旦大学学新闻的哥哥从上海回到无锡农村老家,和一位老乡在村里办了一所学校。那一年,我15周岁,在江苏省立女中读高一。不久之后,哥哥遇害,我就接替哥哥当了那所学校的老师。学校的校舍非常简陋,一所老房子,里面用门板铺设几张课桌,就是学生们的教室了。学校连我总共两位老师,教两个班,40个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我被调到无锡县教育局分管人事。1950年7月,又调到嵊泗县,任军管会宣传部教育干事,专门负责管理学校。嵊泗县在国民党退居台湾后,几乎全被土匪霸占,所有学校已经全部停课半年。为了振兴教育,我们动员当地稍有文化的三个青年,腾出设在庙里的办事处的几间房子,恢复学校。是年10月,解放后嵊泗县恢复的第一所小学——菜园镇小学开课。我任校长,既要掌管学校的大小事务,又要兼课。我们每个老师都是全科,要教学生语文、数学、政治等各门课程。那个时候交通极不方便,我们每个学期要专门派人跟部队的船到上海买书,课桌椅也是又老又破。
1959年,我调到金华。先是在干校教育科任副科长、培训干部。后来又到永康乡下搞社会主义教育。1965年,回到金华四中当党支部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师没有一点政治地位,被称作“臭老九”。有的老师经常被批斗,还要到生产队改造劳动。学生学习的内容都是毛主席语录、“老三篇”等。
1969年,我到当时位于胜利街的城郊中学教书。因为学校在郊区,受文革影响比较小,课业得以正常进行。学校汇集了来自金华各校的好老师,师资力量可以说是相当雄厚,1971年恢复中考时,我们学校考得最好。但是那时学校条件还很差。教室阴暗潮湿,夏天闷热,冬天西北风呼呼刮进来,冻得学生直打哆嗦。学校没有图书室、实验室和其他任何的教学设备。老师们的办公室也就是一个大间。
1972年,我调到由金华师范改建的金华一中任副书记。1974年,金华师范恢复招生,我们学校就在侍王府练兵场那儿划了一半,临时建了四个教室,也就是现在的金华六中。
改革开放后,整个社会充分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高考制度也得以恢复并日益完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教师的政治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乘着时代的大浪,我们学校也在原校舍的基础上建了一所3层的教育大楼,有了12个教室。后来,学校建起了化学、物理实验室,配备了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还建了图书馆。刚开始,老师的办公条件还很艰苦,两个人共用一张桌子,离家近的老师就得在家办公。两三年后,老师的办公室条件也得到改善,不同学科的老师有各自的办公室。为了改善教师的业余生活,学校还专门为我们买了一台电视机,到寒暑假和节假日就搬到教室里播放。一到放假,老师们就带着全家来到教室看电视,非常开心。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一大批师范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加上现代电化教育设施的充实。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地提升。1984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一直关注着金华教育的变化。也是在那时侯,教育的“春天”来临,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全面普及,入学率为100%。
现在,我是新四军研究会老战士宣讲团的团长,经常与老战士去学校那边走走,给孩子们讲讲我们当年的革命故事。每次走进我执教过的四中、六中,感受学校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我都感慨万分。新课程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的深入人心。我们的教育装备、教育理念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的进步更新。想想过去和现在,真是天壤之别。
郭行 口述 胡文英 陈潇萍 整理
crack
社会纵横 | 县市连线·资讯 |
他把自己送上法庭 | 让母猪听音乐 |
想自主创业?学学他们的经验 | “一啤酒瓶盖”差不多 |
图片 | 图片 |
戚尧常:你要坚强! | “的哥”监督“的哥”且随时抄牌 |
郭行:一生与教育同行 | 别把虫子拍死在身上 |
甘于寂寞 默默奉献 | 站牌头顶长“头发” 只因竹子穿“肠”过 |
7月底刚换的窨井盖又得换了 | 大学录取通知书夹着300元汇款单 |
图片1 | |
图片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