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土地流转:转出“活水”来
正是因为有了土地流转和合作社经营的带动,才彻底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优化了农业投资环境和实现了集约化经营。预计到2012年,婺城区土地流转比例将达到30%以上;到2020年,全区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实现规模经营。
2008年10月19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就是这种转包形式的通俗和粗略的说法,指的是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婺城区就开始尝试“土地流转”,将土地进行流通及转移,随着中央、省、市相关政策的配套及扶持,“土地流转”这一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模式,正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户的关注。
下张家村:幸福之花悄悄绽放竹马乡下张家村是婺城区的茶花专业村,种植茶花1000多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0%以上。坐落在下张家村的国际茶花物种园,是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收集、保存、栽培、驯化、育种、利用山茶属植物原种的公园式专类园,其中收集的山茶种类占世界山茶物种的80%,品种之多居世界第一。
国际茶花物种园为何落户小山村,这和一位名叫钱瑞华的老书记有关,和他的“土地流转”实践有关。钱瑞华已经当了30多年村支书。谈起三十几年来村子的巨大变化,他非常感慨。
下张家村村民一直以种粮食和少量蔬菜为主,大多数农民的生活只是停留在温饱水平。到了上世纪90年代,村民们纷纷外出经商打工,他们把承包田转让给他人代种代收。粗放型的经营,让田地日益贫瘠,甚至抛荒,这让身为村支书的钱瑞华苦恼。
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钱瑞华就号召大家多种花卉,实行多样化经营。“有的农户观念保守,以为土地不用来种水稻就会没饭吃。”由于当地的土壤、气候都十分适合苗木生长,而且竹马乡又有茶花种植的传统,所以种苗木的经济效益不错。
1996年,隔壁村的养花大户为了扩大种植规模,想来下张家村承包五六亩土地。可连片的规模种植需要协调农户间的土地,这在农村是件很棘手的事。为此,村里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后来村里的经济合作社同意出租土地。最后村委会终于将五六亩土地集中起来租了出去。当时每亩土地一年的“租金”是390公斤稻谷,有的村民还种不起这么多稻谷。
1997年,更多的养花大户闻讯来下张家村租地种花。当年下半年,有20多名养植大户来承包了400多亩土地,租期有的延长到了10年。
1998年10月,下张家村为更好地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改变以往农户单打独斗、零散经营的现状,村“两委”决定实行土地流转:由村集体把有承包权的农户的土地返租过来,然后再由村集体转包给大户,用于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鼓励种植大户实行“返租倒包、规模经营”开发荒地。
这一办法推出后,该村20多户种植大户积极响应,在村“两委”的组织协调下,该村200户左右的农民签订了600多亩土地的“反租倒包”合同。钱瑞华向记者算了笔账:实施土地流转后,拿出土地的村民既能领到租金又可以在基地打工,这样都有了双重收入。一个村民每人每年能从村里分到468公斤稻谷,价值900元左右;每天为苗木种植大户打工,能挣40至50元,每年就有1万多元,再加上900元的租金,村民仅此一项收入就有2万元。
转眼间,当年出租的不少土地10年租期已到。这一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农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鼓励土地流转。下张家村不少出租土地的村民愿意将土地继续出租,有的村民则决定将土地收回自己发展花卉种植。如今,下张家村的绝大多数土地都用来种植花卉苗木,村里就像是一个大花园,满目春色,花香宜人。
上盛村:活了产业富了民
“这可是以前我们这些人做梦也想不到的好事情啊!”在琅琊镇上盛村的田园果蔬合作社的田间,谈起土地流转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时,村民盛根友告诉记者,与以前小面积种植方式相比,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规模化生产,使原本利薄活重的“田间生活”变成了农民的致富新门道。
去年3月,琅琊镇上盛村通过土地流转承包,把原先的荒田变成了农场,把原来的小农经济转变成合作社经营。可一开始,老百姓的内心对土地流转还是很不踏实的,因为把以往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承包出去以后,今后全村那么多劳动力的出路何在成了许多农户心中难解的一个疙瘩。
“那么这疙瘩是怎么解开的呢?怎样在农民增收上做文章呢?我们想到了一个方法:土地流转后,把农民再变成工人。”上盛村书记盛汝军一边回答一边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细账:上盛村的田园果蔬合作社现有种植面积600余亩,种植早稻、甜玉米、辣椒等农作物,早在2007年,合作社就通过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实现了大规模的经营。生产面积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所以,村民除了与合作社土地流转得到的收益外,还能给合作社当劳动力,每月大概能获得1000余元工资,这种做法可以使农民在获取较高土地流转租费的基础上,继续以农业工人的身份替公司直接或间接务工获得相应的工资和报酬,从而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平时村里一些闲置劳动力只要愿意去做,都可以获得不错的收入,这不仅为合作社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普通农户的收入。
“合作社要壮大,大规模生产是前提,而成功实现土地流转就是基础。”田园果蔬合作社社长祝国庆说,自从村里实现了土地流转后,可以减少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习性带来的生产矛盾,以前农民各自单干,作物品种五花八门,农民经常为灌溉、施肥等问题发生冲突,而现在大片土地种植的都是同一种作物,即使有不同品种,合作社也可以合理安排生产。同时,土地流转使劳动力利用率提高,以前由于种植面积少,一名劳动力一天应付完自家两三亩水稻就算完事,而现在则可完成十几亩耕地的翻耕或播种。正是因为有了土地流转和合作社经营的带动,才彻底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优化了农业投资环境和实现了集约化经营。
声音:目前,全区已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达4万亩以上。下一步,我区将在区、乡镇全面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后,可实现更大程度、更大范围的供求信息对接。”区农林局负责人介绍,农民有土地流出意向的可在村土地流转服务站上报信息,由村土地流转服务站信息员上报给乡镇(街道)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实现零星土地的小规模集中;乡镇(街道)的土地流转信息可上报给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实现及时、全面的信息传递和对接。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全面建成后,各乡镇(街道)可以通过下属各个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搜集的信息,第一时间掌握本乡镇(街道)土地流入和流出的需求。
实践证明,农村土地流转既缓和了人地矛盾,使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还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一个好办法。预计到2012年,全区土地流转比例将达到30%以上;到2020年,全区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实现规模经营。(记者 陈婷) crack
要闻 | 三农新视野 |
英雄孟祥斌妻子叶庆华特招入伍 | 农民致富有“导师” |
图片1 | 土地流转:转出“活水”来 |
婺城一化工企业发生爆炸 | 谨防单季、连晚稻的稻曲病、穗颈瘟 |
在“莫拉克”带来强降雨中安然无恙 | 图片 |
定单早稻收购量再创新高 | 丰收的果 |
婺城区基层行政监察工作受关注 | |
竹马乡强化措施积极应对甲型流感 | |
天热,开发现场更热 | |
婺城区召开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现场会 | |
图片 | |
下岗职工发展来料加工受支持 |
社会纵横 | 县市连线·资讯 |
村民有了自己的俱乐部 | 血液库存临近警戒水平 夏季供血急需您伸出援助之手 |
图片 | 图片 |
蒋小芳 见证会计队伍的壮大 | 中药的重量 |
要做大做好爱心超市 | 贫困新生上大学不差钱 省学生资助热线等你咨询 |
青春公园有个阿姨合唱队 | 农村社区建设有特色嘉兴南湖成全国首批示范单位 |
“七彩阳光”热力四射 | 西溪湿地有了世界级“身份证” |
图片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