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寻觅仙与龙的足迹
——游浙江双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黄大仙祖宫
乘小船入洞
□ 英 昌
一大早,我们乘车离开金华市区,二十几分钟后便到达了金华山。金华山因为位于市区北面,又称北山,与南山(仙霞岭余脉)宛如母亲的双臂,把金衢盆地搂在怀里。双龙风景区位于金华山麓,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汽车在山道上盘旋,仿佛乘坐一叶扁舟在绿海林莽间起伏。满眼的草木苍翠欲滴,透出勃勃的生机。车随路转,金华山雄伟的山体不时地出现在车窗外,宛如盘卧着的巨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双龙风景区是两者兼而得之。唐代杜光庭在《洞天福地记》中称金华山为“第三十六洞天”。相传晋代时,黄初平在这里修炼成仙。位于鹿湖之畔的黄大仙祖宫,被誉为“东南亚道教宏宫”,大仙圣地名满海内外。双龙洞洞口高敞轩旷,可容千人驻足,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个龙头。在内洞,龙身隐约可见,所以被叫做“双龙洞”。 传说,古代婺州连年大旱,青龙和黄龙偷来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困在双龙洞内。在双龙风景区,仙的传说和龙的传说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滋养了“扶贫扬善、普济救世”的道家思想。
正当我浮想翩翩时,汽车已经把我带到了双龙风景区的核心地带——双龙洞。尽管三九伏夏,阳光炙热,但树荫下凉风习习,草木清新的香味让人心旷神怡。据热情的导游小黎介绍,双龙风景区拥有近80平方公里的森林,山上的气温比市区要低上不少。在这片清静幽深的山林中,还生活着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麂、豹、白鹳和穿山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群山的包围中,我们辨不清东南西北。我们如同虔诚而又迷茫的朝圣者,跟随导游去时光深处寻觅仙与龙的足迹。
龙宫揽胜
崇祯九年(1636年),中国古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来到金华,游览了朝真、双龙、冰壶三洞。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山石依旧,外洞两侧酷似龙头的钟乳石依然引起游人的阵阵惊叹。外洞洞口开阔,面积达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驻足。举步走进洞内,气温又下降了七八度,敞开的洞口仿佛有一道无形的墙,举步间,就由盛夏走进了清秋。双龙洞位于半山腰,海拔500多米,洞中清澈的泉水却源源不断,从不枯竭。外洞洞壁有众多摩崖石刻。洞口石壁上“双龙洞”三字,传说是唐人手迹;东壁“洞天”二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则为国民党元老、近代杰出书法家于右任的手笔。昔人已逝,只留下这些摩崖石刻,复述着时光的刀痕。
外洞只是龙厅,内洞才是龙宫。内外洞被巨石阻断,只有通过水路才能进入。当年徐霞客为了“龙宫探宝”,专门到洞前村农妇家借来一个木盆。把衣服入在木盆里,涉水而入内洞。现在我们不用那么辛苦了,可以在缆绳牵引下,经过10多米长的水路,进入内洞。躺在船上,睁着眼,看着嶙峋的石壁在面前掠过,仿佛行进在时光隧道中。下了船,发现自己身处古老的洞穴,周边兀立的都是年龄过万岁的钟乳石。里面温度比外面低了十多度,因为温度低的缘故,洞内的空气特别清新,不带一丝杂滓,让人忍不住长长地呼吸,仿佛修道的人吐纳这洞中积蓄多年的灵气。
导游用电筒照射着,给我们讲解,这里是“龙爪”,那里是“蝙蝠”; 这里是“黄龙吐水”,那里是“寿星与仙桃”。让人惊讶的是,洞壁内有众多钟乳石,形状像当地盛产的佛手。这是巧合,还是冥冥中的安排。这岩洞已经存在了上亿年,我们无法触摸的时间,在这里堆积成一块块钟乳石。洞内安装了一些照明用的电灯,灯光不亮,朦朦胧胧,把内洞渲染得像是仙气氲氤的神仙洞府。钟乳石反射灯光,如同夜空中的点点繁星。偶尔有蝙蝠掠过,仿佛仙人扬起的衣袂。
双龙洞通过人工凿成的通道,与冰壶洞相连。在幽暗的通道里缓缓而行,隐约听到洞中水声哗哗。远远地可以看到一团白色的水花在山岩间盛开,这就是冰壶洞下瀑了。再走上数十级石阶,就听到轰轰的水声,抬头望去,一道瀑声从天而降,仿佛一挂珠玉串成的门帘。瀑布击打在岩石上,仿佛千军万马打身边经过。沿着石阶攀上高处的平台,观看瀑布的全貌。瀑布的源头在石缝中,那里面肯定藏着一个湖泊,所以无论多么干旱,瀑布都不会干涸。
沿石梯往上爬,离洞口越近,空气就越闷热。短短的石阶,因此走得十分吃力。回头看,冰壶洞的洞口朝天,口小、肚大、身长,如同一个酒壶。洞口石碑上刻郭沫若游冰壶洞后赋诗:“银河倒泻入冰壶,道是龙宫信是诬。满壁珠玑飞作雨,一天星斗化为无……”而我想到的则是那位悬壶济世的仙人,把他装药的葫芦丢在了山中。走出洞口,仿佛刚从仙境回到尘世,心里有莫名的失落,仿佛有人从我的生命中取走了上亿年的时光。
我们又游览了桃源洞、双龙古堡、朝真洞和仙瀑洞。仙瀑洞内的瀑布,落差达73米,堪称世界上落差最大的溶洞瀑布。在双龙古堡的天门石室,导游用手电筒照亮洞顶一朵朵酷似白菊的晶莹剔透的石花。双龙古堡的洞壁上还镌刻着13幅“石刻天书”,这些神秘图案让学者们大伤脑筋。在桃源洞,我细心观察了一枚正在生长的钟乳石。水从岩层中渗出来,沿着钟乳石滴落,在钟乳石表面可以看到一些细小的白色晶体。这些晶体从水中凝结出来,日积月累,千万年后,就形成了洁白晶莹的钟乳石。
这一个个溶洞,如同龙宫,收藏着奇幻的景观和美妙的传说。现已探明,在金华北山的南坡分布着一条长达20余公里、宽约1公里的带状石灰岩层。在地下水的侵蚀下,亿万年来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50多个地下溶洞,以双龙、冰壶、朝真三洞为代表。离开溶洞,心间仍回荡着滴水的声音,那些钟乳石依旧在缓缓生长。传说中的神龙,正在岩洞中休养生息,等待有朝一日能够腾空而起。
祖宫朝圣
如果说游溶洞是探奇之旅,那么游黄大仙祖宫就是朝圣之旅。黄大仙祖宫坐落在双龙风景区的最高处,供奉的是金华山修炼成仙的黄初平。据东晋葛洪《神仙传》记载,黄初平在这里修炼成仙。人们尊称黄初平为黄大仙。黄大仙是闻名于港、澳、台、北美、东南亚一带的侨仙,信徒有千万人之多,仅在香港就有400多万。每年,海内外络绎不绝的善男信女来这里朝拜黄大仙。虽然我们不是信徒,但同样希望能在这里觅得一点生命的启示。
金华山自古是赫赫有名的道教名山,早在宋代即被誉为“天下名山”。五代钱武肃王在这里建造了赤松庙。宋元右六年(公元1091年)婺州太守曾在山上祈雨。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道众在洞天福地修建了赤松宫。汉代第三十代张天师、东晋时的赤松子、安期生、黄初平兄弟、徐公、葛洪、路光、赵元清、元代的赵缘福、叶审思、明代的普仁等道教名流都曾在这里修炼。我想,诸位道教名流选择在这里修炼,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里山水秀美,老百姓善良虔诚。
坐车从仙瀑洞出发,沿着盘山公路靠近黄大仙祖宫。远远地就看到鹿田水库波光粼粼的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水光潋艳晴方好”的一片湖光山色美景。湖畔,一簇宏伟的宫殿隐藏在绿树之间,一抹抹飞檐显得特别神秘庄严。那就是黄大仙祖宫。现在的黄大仙祖宫重建于1996年,是江南最大的道观。据导游小黎介绍,这“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院占地面积大,有近8万平米,由七进阶祖庭,19处宫、楼、阁、台组成;二是宫殿大,赤松宫,三清宫都是占地1000平方米,屋高20米的宫殿;三是殿内陈设的法器大,有7.2米长的雕花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