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简介
今日婺城
今日婺城
报纸类别:金华市
 所属地:金华市
发行地区:
官方网站:http://www.wuch.gov.cn/Html/index.html
联系电话:
广告电话:
2010年02月22日 ;星期一

朗读

汤溪城隍庙重修补记


□ 凡 弓

 

    汤溪城隍庙经过数年修缮,于一九九五年十月竣工,至今已过十多年,虽在当时曾刻有重修碑记,然碑文未能详实记录当时状况,恐时过境迁,年深日久,这段历史将被忘却,若真是这样,岂不惜哉?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又因为在修缮城隍庙当年,本人在金华县文化局工作,对这段历史也有所了解,故城隍庙谢光浚先生嘱我为之作重修补记,并向本人提供了有关资料。出于对历史的负责,本人欣然接受。

    汤溪城隍庙自明成化七年初建,至今已有五百三十余年,在这五个多世纪中,城隍庙数度毁建,数度重修,亦属自然之理。汤溪城隍庙最后一次重建在同治五六年(公元1866到1867年),当时重建的邑庙梁柱轮囷,为八邑之冠。但由于木料多用枫木,不到六十年,即被虫蛀坏,城惶庙便岌岌可危。民国年间,吸取以往用料不当的教训,“其梁柱必用樟、杉、梓、楮。头门发角及廊亭四檐必用石柱,以资重镇。一劳永逸,尤为雄壮,比前十倍,金装硃漆,焕然一新,虽曰重修,实同新造。”目前所存,正是民国二十七年修缮后的遗物,至一九九五年亦五十七年了。在五十七年中,城隍庙亦可谓历尽沧桑。

    城隍庙于民国二十七年修竣之初,正是抗日战争开始,尔后又经历国内战争,两度战火延烧,幸未祸及城隍庙。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祭祀活动停止,先为驻军之所,再作国家粮库、粮食加工厂及职工宿舍之用。时庙内佛像碑碣及其它原有设施均毁,且于旧墙开设门窗,城隍庙殊失旧貌。“文革”期间,再遭人为破坏,拆毁头门、二门歇山顶门楼、中亭和所有翘角,并刮去庙内大部分彩色壁画,凿掉很多精美人物雕刻。城隍庙若不被用作国家粮库,其损坏程度会更甚。

    一九八八年秋,时任金华县县长的李启农到汤溪,在区委书记邱开祥的陪同下检查粮食入库工作,偶然发现作为粮库的汤溪城隍庙,竟是如此宏伟、精美,却遭此境遇,心疼不已,并生恻隐之心。回到县里,向县委做了汇报,通知文化局组织人员到场了解情况,将之形成文字向省市有关部门报告,并亲自与市文物局长吴催金赴省文物局汇报情况。省文物局领导邀请了北京故宫博物馆副馆长杨伯达先生来金,会同省文物专家,一起到汤溪城隍庙进行实地考察。认为汤溪城隍庙是浙江省目前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建筑工艺最精美的古城隍庙,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二日,汤溪城隍庙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汤溪城隍庙毕竟有近六十年没有修护,就算是自然力的破坏也足以让城隍庙颓败,更不要说已遭受种种的人为破坏。要保护就得及早维修,就应该把粮库搬出城隍庙。已做了四十年粮库,要让粮食部门另起炉灶新建,谈何容易?也正是李启农县长的努力,上下协调,得到省粮食厅厅长张维新的理解和支持,拨巨款新建粮库。在金华县文化局的努力下,组织材料,向省里争取到维修经费四十五万元,县财政拿出配套资金二十五万元,市政府拨款一万元,汤溪镇政府拨款九万元。要维修这么宏大的城隍庙,这七十余万元的资金仍显得捉襟见肘。李县长召集各部门领导商议,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捐资,不久便筹集资金达四十余万元。

    金华县于一九九二年初成立了以副县长方强洪为组长的汤溪城隍庙维修领导小组,以汤溪镇镇长郑小平为主任的维修办公室,在省、市、县文物部门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于一九九三年三月开工维修。在“保护为主,修旧如旧”的思想原则指导下,请名匠,选良材,挖蠹剔朽,匡正扶新,支出上精打细算,撙节有方,于一九九五年十月修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古城隍庙。这城隍庙虽说是由各部门通力协作,广大干部群众支持下完成,但没有县长李启农对文物保护的眼光和意识,这事便不可能如此顺利与及时完成;这事虽说领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众多人的理解和支持,此事同样不能如此顺利与及时完成。正因为这样,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不能忘记这些令人感动的人与事。因其珍贵,谨加以补述。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