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山区来料加工第一人
婺城区政协委员风采(13)
——记婺城区政协委员廖金莲

沙畈乡丁久村的廖金莲是婺城区最早的来料加工经营户之一。1999年,她在丁久村开办了第一家来料加工点。10年后,这个小小的家庭加工点发展成为能自己下单、有两个场地、单笔业务上百万件、年发放来料加工费100多万元的来料加工企业。更为重要的是,她的来料加工点还解决了几百人的就业问题,搅活了一个乡的来料加工经济。
上世纪80年代,看见义乌当地来料加工市场红红火火,而本村姐妹却无事可干,廖金莲萌生了组织货源到村里加工的念头。1999年,廖金莲开始了她的来料加工业务。由于在义乌没有熟人,她只有独自来到义乌跑摊位、问摊主、发名片。当年5月,她接到了第一笔业务——串一批珠子。刚开始,不仅村民不理解她的行为,连家人也反对她这个“大胆”之举。抱着宁可亏钱,也要保证质量如期交货的念头,廖金莲挨家挨户动员,磨破嘴皮请大家帮忙加工,最终如期交货。生意的成功,让她和这位老板成了朋友,同时也让村民改变了看法,支持起她的来料加工事业了。
廖金莲开始来料加工不久,市场上便流行起了中国结,廖金莲看准市场,决定开始加工中国结。当时中国结手艺除了东阳,在其他地区都还没有普及。廖金莲只身来到东阳黄田村,“偷学”了中国结手艺。回来后,手把手地教村里的男女老少编织中国结。诚信铺路,真诚导航,加上加工的中国结手工巧、质量高,很快赢得了不少经营户的认可,加工的单子是一个接一个,小小的中国结让廖金莲和山里的很多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跟随市场的脚步走,是廖金莲从事来料加工业一直遵循的原则。这么多年来,她做过串珠、项链、中国结等多样加工,来料加工事业红红火火,但她坦言,创业路上没有一帆风顺,自己也曾经在遭受挫折的时候想过放弃,但看见在她这里进行加工的姐妹们,便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而自从有了廖金莲的这个加工店,丁久村的村风民风也大变样。廖金莲说:“过去村里人穷出是非,聚众打牌赌博是常常有的事,如今有了来料加工,这些事情都少去了。”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这位农村妇女的想法依旧十分朴实,她说:“我不认识字,但应该为大山里的姐妹们做一点事情。让大家都能致富,能够带动乡里经济发展,就是我应该做的事。”而在区“两会”期间,她也针对山区教育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让山区的孩子也能享受更多的待遇。
(记者 胡甦窕)
| 文化 | 创国家级卫生城市 |
| 地下通道,我的音乐厅 | 庭院劲吹文明风 门前屋后绿意浓 |
| 关于组织开展为农村文化图书室捐书活动的倡议书 | 10个城中村、城郊社区将全面检查 |
| 盒子人生 | 青春路社区“我为小区添光彩” |
| 生活资讯 | 城管执法送服务到企业 |
| 创卫巾帼志愿者受表彰 | |
| 婺城开展“限塑”专项检查 | |
| 甘当宜居城市志愿者 | |
| 百米文化墙亮相了 | |
| 西市街社区 寓教于乐促创卫 | |
| 河盘桥社区 义务巡逻优服务 | |
| 旌孝街社区 “四个到位”出实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