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简介
今日婺城
今日婺城
报纸类别:金华市
 所属地:金华市
发行地区:
官方网站:http://www.wuch.gov.cn/Html/index.html
联系电话:
广告电话:
2009年08月10日 ;星期一

朗读

陈村说网络谈文学 叶兆言游双龙忆祖父


 

华东著名作家陈村(左一)、叶兆言(左二)等参加开营仪式  孙武斌 摄

■通讯员 李俏红 邵佩玲 傅晨琦

 

    我是中国最老的“斑竹”

    8月6日,华东17位著名作家齐聚金华双龙洞采风,在这里,笔者见到了上海作协副主席陈村先生,请他对网络文学、80后文学谈些看法。

    陈村成名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老一辈作家中,他是与网络关系最密切的作家之一。他曾在“榕树下”网站开设“躺着读书”版块,3次担任“榕树下网络文学大赛”的评委会主任,还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委。

    2004年,网龄已有7年的陈村兼职“99书城”网站,任艺术总监,并担任“小众菜园”版块首任版主。这个由陈村主持的文艺沙龙,只对特邀者开放发帖权,每一位发帖者都需要陈村的批准,网民们亲切地叫陈村“村长”。 

    陈村说:“我是中国最老的‘斑竹’。目前‘小众菜园’有400多个网友,人称‘菜农’,经常在里面发帖的不到200人。我不需要很多人来灌水,那样版面看起来是很热闹,但没有意义。我们小众菜园旨在聚集一些有趣的人,分享一点好玩的事。”

 

 

    网络文学也许会变成全民化写作  

    陈村很早就开始用电脑写作,他说,现在像贾平凹、阎连科这样不会打字的作家几乎绝迹。因为主持了三届“榕树下网络文学大赛”的评奖,陈村笑言他是传统作家里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最多的一位。“网络首先是工具,与生活密切相关。这问题就像问电灯有多重要。当然,我知道有人喜欢煤油灯。”陈村说。

    谈起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渗透,陈村认为,很难去规范它,这不是一个种出来的东西,它是一株野草,我们不能仅仅去删除,而应因势利导,努力去形成一个良好的公共空间。

    很多传统作家抵制网络文学,认为网络文学呈现出时下年轻人一种浮躁的心理。对此,“村长”有自己的观点:“我觉得浮躁是个人的事情。同样在网上写东西,有的人就可以不浮躁。我认为,以后的一切文学,先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也许会变成全民化写作。”

    给年轻作家一个平台  

    网络文学成就了很多年轻作家,10年前的痞子蔡、安妮宝贝、宁财神依托于“榕树下”等文学网站崭露头角,并通过博客和网络文学出书的流行而让自己成名。现在,90后文学异军突起,呈现出更强势的创作势头。

    对于这些在“村长”眼里都是孩子的年轻作家,陈村有着作为前辈的宽容心态,并且看好和支持他们。“年龄不重要,金华的骆宾王6岁写的诗都能得到认可并流传至今,一个好的作家不分年龄,80后、90后的作家也有他们自己的读者群,只是希望将来有一天他们也能将自己的读者群拓展开来。”陈村说。

    而对于像“新概念”这样的写作大赛,担任评委的陈村认为这是对学校教育的一个补充,“学校传统教育规定作文只能这样写不能那样写,但在这些比赛中就没有这些规定和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创作,表达自我,这些作文大赛与学校教育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陈村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直不起腰,需要靠拐杖来帮助走路,可是这次的双龙采风活动,他一刻也舍不得停下来,抱着相机一路走走拍拍,就连吃饭的间隙还转动着镜头猛按快门。他说,自己一直以“弯人”自居,就像一位辛苦的老农,要想比别人多收获,就要比别人多出一分力。再次来金华,感觉金华更美了,要把美景都拍下来。

 

 

    说起南京作家叶兆言,金华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如果说起著名作家叶圣陶,金华人几乎无人不晓。因为叶圣陶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对宣传金华起到了巨大作用。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不少游人都是冲着这篇课文来游双龙的。叶兆言正是叶圣陶的孙子。

    叶兆言,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此次他应邀来金华参加“华东著名作家走进美丽双龙”活动。8月6日,叶兆言沿着爷爷叶圣陶的足迹,再次兴致勃勃地走了一趟双龙景区。

 

    拔萝卜

 

    一大早,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公路,到了双龙景区的主峰大盘天。这儿与天相接、云雾缭绕。上山之前,刚好下了点小雨,到山顶后,云雾从山腰不断地涌上来,把人裹在里头。“这真是个好地方,有仙气。”看到山坡上种着很多高山萝卜,听当地村民介绍了高山萝卜的好处后,叶兆言突然孩子气地到山坡上拔回一株大萝卜,并小心翼翼地除去了上面的黄土。叶兆言说:“这下子我的收获最大了。”大家开玩笑说,当年你爷爷到双龙的时候,肯定没有拔过萝卜。叶兆言哈哈大笑:“那肯定没有!”

    中饭后,我们从望湖山庄出发,沿着一路郁郁葱葱的林木,来到双龙景区门口。导游首先介绍了“双龙电站纪念馆”。说现在馆内陈列着当年毛主席视察过的一台发电机和许多珍贵的照片、图片,并指着门口墙上的一张大照片说,这是毛主席在双龙水电站视察时看《金华日报》。叶兆言一边走一边仔细地听着,认为抓拍这张照片的记者有水平。

    然后我们走到了“二仙井”。“二仙井”相传是黄初平、黄初起两兄弟得道成仙后,为广施恩泽而点化的两口泉水。叶兆言绕着“二仙井”走了一圈。叶兆言告诉我,这是他第二次游双龙。上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到金华签名售书,顺便到过双龙。但时间过去久了,印象已经模糊,加上双龙也有了许多变化,感觉还是有所不同。

    两个岩洞

 

    当来到刻着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文章节选的碑文前时,大家纷纷问叶兆言有什么感想。叶兆言说,老爷子如果知道他的文章刻在这么大的一块石头上,他要惭愧死了。“我都快当爷爷了,但在爷爷的文章前面,我又像个小娃娃了。”大家开玩笑说:“叶老师,你这次游玩回去后,再写一篇《记金华的另一个岩洞》刻在你爷爷文章的旁边。”叶兆言连说惭愧、惭愧。

     他问一个游玩的孩子:“你有没有读过《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小孩茫然地摇着头。叶兆言说,现在这篇文章已经不在教科书里了,所以孩子都不知道。旁边导游告诉他,在浙江乡土教材里还是有这篇文章的。

    在大家的鼓动下,叶兆言以碑文为背景,和妻子一起合了影,又与大家一起合了影。

    叶兆言说,他在家时,并没有刻意去看过爷爷的这篇文章,因为爷爷的文章太多了。不过,爷爷的文集里收了这篇文章,因此还是有印象。感觉文字朴实、贴切,读起来形象生动,琅琅上口。

     在双龙洞口,叶兆言顺着导游的指点,看了两个惟妙惟肖的龙头,头上的那5个爪子他也一一细数。听说要仰卧在小船里进入洞中,许多没有来过的作家都很好奇。叶兆言就告诉他们,人一定要躺平,虽然只有几秒钟,但这正是双龙洞最具特色的地方。

    待躺到小船里,他还开心地微笑。

 

    不要用灯

 

    到了洞中,叶兆言对导游的讲解不感兴趣,听了一会就独自走开了。他觉得那些钟乳石和石笋像什么像什么,大都是据形状想象的,名目虽多,但没有很大意思。当年叶圣陶游览双龙洞的时候也不感兴趣,文中说:“虽然听了,一个也没有记住。”叶兆言这点像爷爷,他索性来了个不听。

    叶兆言说,现在洞内这么亮,有这么多灯光。当初他爷爷来的时候洞里没有电灯,用的是汽油灯,那是1957年,一晃过去50多年了。

    在《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中,叶圣陶是这样写的:“不是工友提着汽油灯,内洞真是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即使有了汽油灯,还只能照见小小的一搭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而如今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了。“我爷爷肯定没想到,现在每天游人有这么多,而且还把双龙洞和冰壶洞给打通连接上了,爷爷到双龙的那年,我才刚刚出生啊!”一路从双龙洞往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