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8月17日 ;星期一
朗读

游 五 泄
·散文·
□胡甦窕
山是五泄的山清,水是五泄的水碧。久不天晴,难得未雨,正是观瀑好时节,我们便踏上了去往五泄的路。
以前的戏文,闺门小姐,身边必有娇俏丫鬟,嘀嘀咕咕,俏皮伶俐,正角未上场前,先给了人极好的铺垫。而听说要见五泄真颜,也需得一波三折,先驾船驶入湖心,方可进入深深庭院第一道门槛。是一水环绕,群山簇拥?还是白玉盘中一青螺?我们不禁开始心驰神往。
走上藤蔓牵引的台阶,绕过曲曲折折的长廊,站在码头眺望,眼前豁然开朗。半山巍巍,一水浩渺。山上层层叠叠,墨绿夹杂新绿,一片生机盎然,间或有赭色或褐色的岩石峭壁,苍苍立于水边,萧萧然露出自己的嶙峋。水却是碧色如玉,在有点阴的天空下,被风吹起荡漾的寒光,水纹一道一道沿着梳子理出来的脉络,顺着一湖长发渐渐远去。崖下水边,有画舫停立,如楼阁台榭。一步登上了船,瞬间时光倒转,宛若步入画中。
船渐行,一路移步换景,目不暇接,难怪有小漓江之称。转过一道湾,“五泄胜景”题与绝壁之上,山下有一洞,半被清水遮掩。据说,洞叫夹岩洞,原先洞下有夹岩寺,香火旺盛,而现在只剩一个洞口,森然高出水面,自己对着自己“发思古之幽情”了。
下了船,顺着石板路往前,走不远。便是芦草荡,几株未抽芽的灌木,细细的枝叉抻向天空,浅浅的水,一碧到底,一艘木船兀自摇曳,背景是枯败的芦草,丛丛长于水间。我个人认为,芦草是非得到这个时候,才能显现出纤细柔弱的美。再外后移,就是不高的连绵的山。一举相机,无需任何选景和处理,便是一幅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走过芦草荡,便有一段路要走,一条甬道近半米宽,两旁夹道杉树林立,高而直,底下草色青青。更绝的是,因为下了多日的雨,杉树林底下汇成了一个浅浅的池塘,水清见底。竖看,是一个晶莹剔透的水底世界,横看,便成一幅倒转的玄幻山水。
远远地,听到了水声,终于要见到庐山真面目,难免激动,立即加紧步伐往前。抬眼,第五泄就这么地挂在了面前。狭窄的岩缝,峭立的岩壁,从上而下的水刹不住车,急匆匆一头撞了下来,飞珠溅玉,水声隆隆。第五泄名为蛟龙出海,果然有点神韵。但我认为,第五泄不是最好看的,第三泄才最有神韵,但五泄却绝对地最受欢迎。一路期待过来的人,突然见了瀑布,换谁都兴奋,而且看着还不赖,所以第五泄成了游客拍照最多的地方。大家竞相爬过滑的石头,跑到离五泄尽量近的地方去留念。我也手忙脚乱地过去,挡住了飘飞的雾气,以比大圣更为先进和文雅的方式留下自己到此一游的炫耀资本。
往上,四泄为烈马奔腾。山势较缓,水流从窄的岩石中倾泻,没有五泄的飞流直下,却很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情致,看来是晋文的风骨了。不多时,注意力被吸引到山石上的几个行书字体上,研究良久,却没认得全部,灰溜溜走向三泄。
还没到三泄,就听得一阵哗哗的水声,一道岩石凹凸有致,水幕较其他两泄宽广得多,风过,更是水晶帘动,大珠小珠纷至沓来,呼呼然便有唐的开阔之意。到底三泄名曰珠帘风动,不愧实至名归。
再往上,水势便渐渐式微了,二泄曰双龙出壑,原本十分期待的,但似乎没见到什么特别之处,水太大,中间的岩石没有显露出来,成不了双龙的景致,只是远远的隔着亭台的栏杆拍了一张照片,尽力想拍出“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的感觉,后来一看,不甚满意。而再往上,一泄曰月笼轻纱的,竟是难觅芳踪,听人说一泄就在我站的岩石下面,不顾山高且陡,跑到边上探身,看见一泓泉水叮咚,马上被人拖了回来,所以,一泄算是未见。
忙活了许久,五泄观完,到达顶峰,在最高处的亭子里喝着矿泉水,极目远眺,看群山静静伫立,壑垅相间,连绵不绝,风吹得树叶哗哗响,一瞬间,唯觉岁月静好。
我们都一致认为,得沿着原路回去的,不算好景区,好在五泄看完,还有西源峡在等着我们。山的另一边,台阶陡峭,沿着下去大概十分钟,江南纤细柔美的另一面便呈现了出来。深幽的峡谷,玲珑有致的水,缓缓而来,至清,岩石或突兀,或凌乱,出现在泉中间和两旁,高高低低,曲曲贡贡,兀自弹奏一曲清平乐。小碎石的路一直漫到转角,上面青苔遍布,细说着岁月痕迹。偶尔也见到岩上垂挂的水帘,水流细细,环佩叮当,像美人头上的步摇,相较五泄,不禁让人忍不住赞叹一番。我觉得,要说壮丽,五泄是算不上的,但说秀美,竟是比不过西源峡的纯粹了。
一路走了多少的石子路?过了多少的水纹桥?经了多少的飞檐亭?我们回到了禅寺的黄色围墙外。心中逐渐宁静起来。如此回环反复,佛家说因果因果,只是不同的因,会种相同的果,或者相同的因,能种不同的果,什么都说不准,虚无缥缈的东西,尤甚。
回到五泄湖,画舫已经在了,登船,倚栏杆,汽笛声响,载着我们离开五泄。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