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05日 星期五
朗读

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 陈旭日
白龙桥镇地处金华市区西郊,是金华市“一中两翼两三角”城市发展战略总框架中的一翼,是婺城区行政中心所在地,首批省级中心镇之一。2003年开始跻身全国千强镇行列,综合实力排名列全市30强乡镇第五位。镇党委下辖商会、万里扬2个党委、107个党支部,其中行政村(居)党支部53个,“两新组织”党支部35个,部门单位党支部19个。全镇共有党员2407名,其中农村党员1747名,“两新组织”党员283名。
一、当前存在的难点和薄弱问题
近年来,在婺城区委的正确领导和组织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白龙桥镇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卓有成效,也得到了上级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层党建工作尤其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难点和薄弱点问题。
(一)村级党组织在带领群众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发挥应有作用上缺乏清晰的思路。从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和发展村集体经济作用来看,主要表现为两“弱”:一方面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弱。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农村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一些村干部总认为“不用帮忙”或“帮不上忙”。还有一些村干部对工作有较强的责任心,但面对竞争激烈、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市场,村干部自身也不懂市场经济,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方面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发展村集体经济能力弱。村集体经济发展是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目前除叶店等少数村能依托新城区开发建设的地缘优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并走上了良性循环之外,大多数村级组织仍然依靠征用土地补偿提留的部分资金在运作,集体资金保值增值能力弱,缺乏造血功能,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乏力。
(二)对有效发挥村级办公场所功能缺乏总体的规划布局。村级办公场所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功能的有效发挥承载着党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村还存在重主体工程建设轻内部设施配备、重硬件条件改善轻场所作用发挥的现象。一些村把办公场所建设等同于“造房子”,没有对办公场所进行规范化建设,未及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规章制度以及活动设施等。少数村没有充分发挥好办公场所的作用,存在场所使用率低、“一室多用”功能未正常发挥的现象。
(三)对有效增强党组织对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的吸引力缺乏有效举措。2008年开始,我镇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列为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了工作力度,建立了“一企一干部”、“班子成员联系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制度,先后成立了镇商会党委和万里扬党委,“两新”组织建设迈开新步伐。目前,全镇已建立“两新”组织37个,其中新经济组织35个,新社会组织2个,有党员283名。经过这几年的宣传与深入工作,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两新”党组织的建设仍显滞后,作用发挥仍然不明显,对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偏弱,党员个体的党性意识不强,在企业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未得到应有的体现。
二、对策和措施
(一)围绕以人为本理念加强党建,着力推进工作方式方法和机制创新。乡镇党委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实现乡镇党委抓党建的三个转变:一是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要积极遵循组织建设工作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工作的规律,自觉增强为党的农村中心工作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群众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要主动深入各村和企业调查研究,分析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难点和薄弱点问题的成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由业务型向服务型转变。服务农村中心工作是我们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追求目标既要看组织工作的成效,又不能只盯着考察任用了多少名干部,培养发展了多少名党员等单纯业务数字。要跳出具体数字看业务,在寻求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与农村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载体和途径上下工夫,探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为中心工作服务的新途径。要结合新农村示范村和全面小康村建设,帮助村级党组织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新时期新一轮发展目标和措施。三是由单一型向统筹型转变。具体工作中,要做到统筹兼顾,学会正确处理好当前工作与长远工作、整体推进与重点工作、部门抓与全面抓、工作推进与建章立制、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进一步理清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思路,寻找最佳切入点,采取最有效的方式方法,讲究效率,提高党建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的促进作用,在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着力提高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围绕城乡统筹加强党建,切实增强基层党建工作活力。要着力探索新形势下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新思路,打开党建工作新局面。一是转变传统观念,探索实行支部联建新模式,切实增强基层组织工作活力。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先进支部与后进支部联建,非公企业支部(部门支部)与经济薄弱村支部联建等模式,使党建工作由村(居)党支部“独角戏”转变为各单位“大合唱”,形成“阵地联建、活动联动、发展联推、人才联培、实事联办”的良好局面。二是整合各类资源,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党建新模式。利用白龙桥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整合各种党建资源,建立党员干部服务队伍,对辖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和组团式服务,将区域性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融于一体,着力解决村(居)开展组织活动内容和层次问题、“两新”组织开展党组织活动阵地和经费问题,机关事业单位开展党组织活动实践和务实问题,并依托党员远教系统,把党员教育、信息传播、政策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等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提升区域性党员队伍综合素质。三是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完善村级办公场所的配套设施。将基层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狠抓落实,支持帮助经济薄弱村量力而行地开展场所建设,同时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设立专项资金,逐步完善基层组织场所的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开发使用办公场所,加强办公场所的长效管理,使其在基层组织办公、开展群众性活动、增加集体收入等方面发挥多重功效。
(三)围绕富民强村加强党建,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只有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才能提升村级党组织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要选好班子,营造发展氛围。选好班子也是提升班子整体素质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提高队伍的核心战斗力,用科学发展观、创新创业的思想开展农村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和“双带”作用,尤其是要选好村级党组织书记。同时,还要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从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营造合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二要因村制宜,创新生财之道。发展村集体经济必须因村制宜,联村互动,根据各村实际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摆脱“等靠要”的被动接受状态,积极拓宽发展思路,大力创新生财之道。对在开发建设中失去土地的村,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土地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以保障村级经济的正常收入和工作的正常运转以及村级公益性事业的正常支出。三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机制。在体制改革方面,对村级集体资产较多、面临撤村建居的村,要积极探索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一种产权明晰、综合经营、民主管理、合理分配的新型经济组织。在民主监督管理方面,严格执行财务公开和收支制度,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建立生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的招投标制度,避免集体资产流失;建立集体资产经营的公开招租制度,实现集体资产出租收入的最大化;强化审计监督,对村主要干部实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被占用、拖欠的集体资金,要及时收回。
(作者系白龙桥镇党委书记)
crack
聚焦 | 特刊 |
本报记者带你逛世博 | 金华市第十八届茶花展暨首届婺城茶花节今日盛大开幕 |
热烈祝贺婺城区2010年春季人力资源招聘大会隆重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