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朗读

周淑英:麦秸扇里的情思
迎着秋日的暖阳, 74岁的周淑英坐在院子里,仔细地把用麦秸编成的辫子团成扇形,再用细密的针脚缝上线,一把细致耐用的麦秸扇就出现在了手中
周淑英是罗店镇对岳村人,据她自己说,她从18岁开始便从妈妈那里学来了编麦秸扇的手艺。那时她们村条件不好的家庭里的女孩子几乎都会编麦秸扇,收了麦子后,用自己编织的麦秸扇换几个钱补贴家用。周淑英还有两个姐姐,也都会编麦秸扇。“编好了就拿到金华城里去卖,除了麦秸扇,还有斗笠、草鞋等等,很受欢迎。但是价钱也不高,一把扇子一毛钱。”周淑英回忆说,自己当时一天要打10多把扇子,卖了扇子后,就直接换米。
编麦秸扇是一个细致活,周淑英给我们仔细讲解了编麦秸扇的过程。每年收完麦子后,就要选出上好的麦秸,取出上半截,将其浸泡在米泔水里三、五天,把麦秸上的黄斑去掉,然后洗净漂白,再把它晾干备用。如果要编得精美,在上面编上花纹图案,晾干后就要从中选出部分进行加工上色,色彩主要是以红紫蓝绿这四种为主。普通的扇子所织的图案都是一些简单的花纹,也有一些扇子是下了功夫的,要做上很精美的花,甚至还有戏曲中的一些人物。但是那种编起来比较费功夫,一定要记得颜色如何穿插才能编出图案,有的还要先画出图案再按照图画来编。
“我们编麦秸扇没有什么工具,就是用一块“织板”把麦秸编成一条辫子,粗细要均匀才好看。编成长长的辫子后,再把辫子团成扇子、帽子的形状,用针线一圈一圈地给它缝好。”其中编斗笠是一个较为繁琐的活,她一天只能编两顶斗笠。特别是斗笠中间往帽沿编的时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了。周淑英说,斗笠编好后,她都要在斗笠里面缝上一块布,这是为了防止戴斗笠干活时太阳晒久了头痛,同时戴着也比较舒服。
以前麦子种得多,编麦秸扇、斗笠也多,而自从周淑英嫁到新狮街道后垅村后,就很少编麦秸扇,而随着麦子的减少,编的人也渐渐少去。“那时女人与男人一样要到田间地头干活,回来还得忙活家里的事,哪有时间编麦秸扇啊。”周淑英感慨说。到了前几年,她们村里只有她跟同样嫁到后垅的一个人会编麦秸扇了,而现在,则只有她一个人会编了。
“我今年特地种了一点麦子,收了之后好编麦秸扇和斗笠。”周淑英说,她今年用麦秸编了4顶斗笠和两把扇子,分别送给儿子女儿。“自己编的麦秸扇虽然耐用,但没有买的轻巧,很多人更喜欢买的,而且現在条件好了,也不用编麦秸扇来换东西,只是空的时候编着玩儿。”周淑英说。
我们告别周淑英时,她的一把麦秸扇已经即将完工。随着时间的流逝,编着麦秸的手指已经没有以前流畅的节律,经纬纵横有序,也再没有浓浓淡淡的心思编进桃红柳绿的图案,深深浅浅的忧乐编进扇子的纹路。周淑英说:“我经常想起年轻的时候,年纪一般大的女孩子们坐在一起,一边编着扇子,一边说着悄悄话。”
(记者 胡甦窕)
crack
社会纵横 | 经济新观察 |
斩断伸向坟墓的“黑手” | 婺城区归并多项行政许可职能 |
青年好身手 街头摩托秀 | 图片 |
汇金物管唱响“平安歌” | 经贸简讯 |
图片 | 婺城大力引“智”提升产品研发能力 |
金华市婺城区2009年十项重点实事进展情况表(截至9月底) | “家电下乡”销售势头猛增 |
周淑英:麦秸扇里的情思 | 天启公司三招化解“出口难” |
弘扬九峰移民精神 推进婺城工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