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奏响婺城本土音乐
——婺城区农村坐唱班婺剧“花头台”擂台赛侧记
彩色的戏服穿起来,开心的锣鼓敲起来,快乐的歌儿唱起来……日前,婺城区白龙桥镇天姆山村大礼堂内锣鼓声声、掌声不断。婺城区农村坐唱班婺剧“花头台”擂台赛正在这里火热举行。原本仅能容纳一千人的会场,却挤满了一千五百多人,开心的热浪“盖”过了室外夏日的炎热。来自婺城区白龙桥、罗埠、安地等10个乡镇街道的13支农村坐唱班欢聚一堂,举行婺剧传统音乐“花头台”擂台赛,展示着农村文化的无穷魅力。
展演还没开始,现场已经爆发出阵阵掌声:表演队伍一亮相,就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13支队伍,200多名演员,个个服饰专业。倘若只看这身行头,你怎么也不会相信,这些人都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农民。白龙桥代表队72岁的杨其展告诉记者,自己从20多岁就开始敲锣鼓了,以前没条件,只能在自己家门口玩玩,如今条件好了,村里成立了锣鼓队,只要愿意,大家都能参加。“现在我们三天两头聚在一起吹拉弹唱,《闹花台》、《大中国》等乐曲很受欢迎,只要村上或村民家里有活动,就是我们显身手的机会,有时还被请到外地去表演。”老人骄傲地说,今天他对自己和队友们的表现很满意,希望拿到一等奖。
“我们村的坐唱班是2007年成立的,有12个成员。婺剧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浙江省第二大剧种,也是寺平古村发展旅游业的一张‘金名片’。”来自汤溪镇寺平村的坐唱班负责人戴文汗说。寺平村始建于明代初期,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在新农村建设中,该村依托古建筑的资源发展寺平古村落农家乐休闲旅游,还成立了传统的民间舞龙队、锣鼓队、腰鼓队等9支队伍,并于去年11月上旬举行了农家乐开游仪式。戴文汉说:“好戏需要市场,农村就是这样一个广阔的大舞台!”
专门从塔石赶来看戏的张大妈高兴得合不拢嘴:“好久没赶上这么热闹的场面,看这么过瘾的戏了。”闻讯从周边乡镇赶来的观众把村上的大礼堂挤得水泄不通,台上台下热闹非凡,颇有一番明星演唱会的架势。农民们纷纷说:“很多年没有这么热闹的景象了,着实让我们很开心!”
据婺城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花头台”又称“闹花台”,是较为完整的婺剧群体音乐,包含了吹、拉、弹、打等各种演奏方式的民族乐器。它由六段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相连的婺剧曲牌体组合而成,每一段曲牌由其主奏乐器作领奏。“花头台”的音乐风格非常丰富,既有粗犷、豪放的吹管乐和打击乐,又有细腻、婉转的拉弦、弹拨乐。整个乐曲有一种健康向上、向往未来的思想内涵和喜庆欢快、热情奔放的音乐形象,自始至终充满着浓郁、香醇的江南乡土气息,听之令人尽醉其中。 欣赏“花头台”的演奏,可以说是对一个剧团乐队阵容、演奏水平的全面检验。在婺剧界,不管大小剧团,不管城市农村,首场演出前一定要加演由全体乐队人员(后台)上前台演奏的“花头台”。由此不难理解浙中大地的老百姓对“花头台”喜爱至深的情感,也印证了“花头台”经久不衰、百听不厌的旺盛生命力。该负责人表示:“这次花头台演奏比赛,很大地提高了农村业余演出队水准,对提高农村文艺示范户和文艺骨干的积极性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记者 陈婷)
文化 | 社会纵横 |
写在7月5日的悲歌 | 虞子涛:亲历农资市场的变革 |
奏响婺城本土音乐 | 快门留下老人笑颜 |
从喜好走向成熟 | 越野车“端坐”绿化带 |
·诗歌· | 中药的重量 |
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