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从喜好走向成熟
·随笔·
□ 巴 赫
卢梭作品
我想谈谈亨利·卢梭(Henri Theodore Rousseau,1844~1910年),并且尽量不谈他在当时和以后对整个艺术史的影响,而只是看看卢梭先生怎样从一个只掌握了简单绘画技巧的半路出家者,成为一代大师的。如果从简陋到大师之间的距离不是那么遥远,那么,艺术和我们的距离就会更为接近,我们如果可以通过一种更为简洁的技术锻炼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体验--心灵深度,同时通过这种锻炼来改变自己,那么我们自己的缺陷是否更容易被正确的看待?如果我们不是为了取悦观赏者,不去介意观察者的姿态,不会否认喜爱不是一种过错,而且也不认为倾情投入某个事业更多方面是为了周边的人,我们是否会得到更多的对自身的嘉奖,同时因为这种嘉奖而更为准确的面对这个世界?
好吧,跟着卢梭先生一起拿起调色盘,在画布上添加一笔绿色,然后低头在绿色中加入少许白色,继续往画布上涂抹,再低头加入一点白色,然后再涂抹,直到你觉得一张叶子画完了为止。这是一张充满了绿色渐变的叶子,而且不同于任何一张自然界之中的叶子,也许别人会嘲笑你,但是你不需要惧怕,只需要继续再添加叶子,直到各种宽的窄的,更绿一些或者更白一些的叶子充满了整个画面,它消耗了你几乎一个月的劳动,因为每一张叶子的边缘都非常整齐,每一条线条都因为惧怕别人的嘲笑而付出了你加倍的努力因为显得更为平滑。作品完成了,而且几乎和卢梭先生的一模一样。这时候潮涌而出的成就感和虚荣心是否让你觉得自己如果也同样生在19世纪中叶,你就可以做出如同卢梭先生一样的艺术成就?如果你敢于面对嘲讽,一定要把自己的幼稚(但是是付出了几乎全身而上的劳作的幼稚)展示于世人之前,这种幼稚是否一样会涌动出一个让人惊讶的漩涡?而幼稚的行为不在少数,往往只是因为我们的态度而给各种幼稚粘贴了许多原本不该属于它们的标签罢了。
我并不认为卢梭先生只是从喜爱走向大师,他在面对艺术道路之时是否包含了更多程度的虚荣也许无法考证,但是,如果单纯只是喜好也有足够的可能走到这一步,这才是卢梭先生更应该给这个世界带来的东西。那些经由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积累多少年的个体价值的肯定,直到这个时候才结晶成为某个具体的人,某个具体的例如梵高或者高更的人,他们和中国文化中拙外而慧内的价值趋向如此不同,以至于也许我们并没有想象过一种仅仅依赖努力而非更多天分参与的活动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来影响什么。而当我们可能反省自身的土壤中除了精粹还有别的成分之前,我们还可能事先就失去的某种勇气,我们有可能在某个背景中成就某种价值之前,我们还可能事先就在已经歪曲的取向中分裂了自己的人格。但是这些只是无限可能性中的一种,因为我们还有更多的我们熟悉或者不熟悉的艺术家来带给其他的可能,尽管,也许我们没有做好面对这些可能的足够的准备。而遗憾的是,我们可能知道的艺术家只是历史中遗留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可能性早在历史能够做出恰当的定义之前就已经遗落在尘埃深处了。
crack
文化 | 社会纵横 |
写在7月5日的悲歌 | 虞子涛:亲历农资市场的变革 |
奏响婺城本土音乐 | 快门留下老人笑颜 |
从喜好走向成熟 | 越野车“端坐”绿化带 |
·诗歌· | 中药的重量 |
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