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坐唱班里看大戏
——婺城区庆元宵坐唱班擂台赛侧记
□ 孙武斌 方晟 文/摄
握惯了锄头种庄稼的农民兄弟,如今操起了二胡、唢呐、锣、鼓这些“土”乐器,开始了他们吹拉弹唱的快乐生活。2月26日下午,“激情婺城”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二——婺城区庆元宵坐唱班擂台赛在白龙桥镇天姆山村大礼堂拉开帷幕。12个乡镇街道的13支队伍展开了一场精彩的PK秀。
“真是比过年还热闹呀!”舞台下,很多从各地赶来的村民正喜滋滋地看比赛。当天,共有近千名观众驻足观看。
白龙桥镇代表队率先上台打头阵。这支成立于2002年的坐唱班,多次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类比赛,他们当中最大的已是75岁高龄。当天队员们身着红黄色相间的演出服,脚蹬黑皮鞋,银发红装,英姿勃发。锣、鼓、板胡等14种乐器节奏欢快。一曲演奏完,台下评委们频频点头,观众们的掌声、叫好声一阵接一阵。“《三五七连奏》热闹喜庆,百听不厌。很多乐器都用上了,这个比赛显水平。”在台下观看的几位天姆山村村民当起了“草根”评委。
琅琊镇的张素花是13支队伍里年龄最大的一位“樊梨花”,她今年已经61岁了。这次,她和48岁的村民庄彩苏一起出演“樊梨花”。“手都会发抖。”在后台,刚刚结束演出的张素花对记者说,“还好,顺利演下来了,现在可以好好听听其他坐唱班的演奏了。切磋切磋,学学人家。”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吹拉弹唱一般是老年人的活儿,可在比赛现场我们却看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而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白龙桥镇东俞村代表队的鼓板手方意了,表演刚刚落幕,台下观众就议论起来了。“那个小伙子敲得真好,很有气势呢,光看着就被感染了。”
1700多人的东俞村,弹唱婺剧的传统由来已久,村里的坐唱班如今已经传到第三代了,方意就是这年轻的第三代中的一员。方意虽说才20岁,接触婺剧的日子却相当长了。他的父母都是农村剧团的演员,从小耳濡目染,对婺剧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后台的乐队更着迷。方意说,村里的坐唱班平时也经常聚在一块吹拉弹唱,村里的男女老少有空也都会来捧场,小的时候是看着大人们表演,现在是跟他们玩在一块,角色变了,那股兴奋劲却一直都在。
在13支代表队中,像小方这样的年轻面孔不在少数。“他们很勤奋,很好学,也很会坚持。”雅畈镇出演“樊梨花”的村民叶林指着身边的侄女说,“她今年只有15岁,知道有比赛,她就缠着我,要参加比赛。”“主要带她来看看场面,今天这么多人看我们表演,就算不拿奖,也无憾了。”
“现在一些年轻人也加入了农村坐唱班,很多人还挑起了大梁,参加比赛的每支队伍里都有年轻人,来比赛的有三分之一是40岁以下的。”本次“坐唱班”评委、婺剧促进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说。
观众们看比赛看得尽兴,评委们却“发愁”了。“这十几支队伍真的是有水平的,不像是原来农村里玩玩闹闹的那种班子。”担任评委的浙江婺剧团指挥、国家一级演员姜泉清感慨地说。各支队伍水平不相上下,冠军给谁呢?经过多方商议,索性设立了五个一等奖:白龙桥镇东俞村、新狮街道、雅畈镇、竹马乡金店村、乾西乡雅宅村5支代表队荣获一等奖。评委姜泉清说:“现在农村‘坐唱班’的演奏水平与专业队伍相比,也没差多少了,比起以前‘土包子’乐队,水平大大提高了。”
crack
文化 | 关 注 |
张志和茶叶换民歌 | 一枝山茶嫁春风 |
坐唱班里看大戏 | 图片 |
相关知识链接 | |
塔石乡“祝裕隆”杯摄影比赛启事 | |
唐氏家谱中严蕊的四首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