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农村社区建设在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资源整合,深化村民自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让广大村民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笔者认为,要真正使农村社区建设取得实效,符合农村发展实际,满足农民的客观需求,必须处理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找准定位 明确责任
提高农村社区建设能动性
农村社区建设面广量大,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协调配合,切实履行好组织协调、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物质保障等职能,把农村社区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并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确保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找准工作定位,把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把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区、落实到社区,增强工作凝聚力和推动力。各村党支部(总支)、村委会一把手要挂帅社区服务中心和工作服务站,按照“支部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群众主动参与”的要求,建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和工作机制。同时,要强化考核督查,建立健全考评机制,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扶持农村社区建设,并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先进评选表彰。
整合资源 鼓励创新
培育农村社区建设亮点
注重从实际出发,结合“创建小康示范村”和“星光老年计划”等,整合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场地、器材,按照方便群众、加强管理的原则,探索“一村一社区”、“多村一社区”模式,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结合农村区域文化特色,充分挖掘自然文化资源,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民间艺术、文体竞赛等活动,发展培育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文化;加强规划和设计引导,增强农村住宅和公用设施建设的区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加强对农村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打造农村社区文化品牌,形成乡村特色。同时,强化宣传引导,切实增强农村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激发他们投身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建设村过多依从和依赖政府部门,防止“上头热、下头冷”的尴尬局面,实现由动员式参与向主动性参与的转变,努力打造和谐农村社区。
完善制度 深化服务
搭建农村社区建设平台
保证农村社区建设和环境整治效果,既要靠思想教育,又要靠制度保证,既要靠个人自觉,又要靠严格管理,要用制度形式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成功经验固定下来,并加以推广。要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为契机,完善社区服务、活动用房建设,加快推进以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形式和绿化的“四通四改一化”为重点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村民能切实感受到农村环境的变化和生活的便利带来的实惠。要坚持经济建设与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用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指导农村社区的建设,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城镇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延伸,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扫除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腐朽丑恶现象,搞好农村社会综合治安;要努力整治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搞好计划生育和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加大投入 培养人才
强化农村社区建设保障
农村社区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特别是兴办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政府财政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结合“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区服务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但是,农村社区建设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应建立以各级财政和农村集体积累资金投入为主体,以各级涉农部门相关资金、各帮扶部门投入为辅助,以农民自愿捐助和社会各界捐献援助为基础的农村社区建设社会化资金投入机制;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村社区公益性事业、福利性支出等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筹资渠道多样化。
(作者系婺城区民政局局长)
cr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