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土地流转如何催生现代农业?
记者观察
107人种植管理4500多亩土地,土地全年利用,每年粮食亩均产量超过1000公斤。不仅如此,每年还要为两万多亩粮田提供收割服务,占地4700平方米的粮食加工基地和两条大米加工流水线,使每亩耕地的收益从300元增加到400元……这些现代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低、小、散局面,极大地推动了婺城现代农业的发展。这,就是汤溪群飞合作社“规模+服务+加工”于一体的粮食生产现代化发展之路。
“农村土地流转”就是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农户把土地以一定的条件流转给第三方经营。
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农村土地流转也是农民自己的创造。农村改革30年来,通过两轮土地承包,婺城区97%的耕地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从“分”的方面来讲,农民在市场的主体地位很脆弱,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从“统”的方面来看,集体经济大多变成“空壳”,原有的农村服务体系已经不适应,新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健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在一些人多地少的地方,人地矛盾日渐突出,而愿意经营土地的农户和工商企业急需土地,扩大经营规模。于是,一些地方的农民自发地通过互换、转包、转让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到今年上半年,我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4.9%。
实践证明,农村土地流转既缓和了人地矛盾,使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还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一个好办法。从实践运作来看,农村土地流转,是催生现代农业的新举措。实行土地流转之后,把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进而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
大家都知道,农业特别是种粮效益比较低,农民收入提高幅度小。表面的原因是,农产品价格不高;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农业的经营规模偏小。婺城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拥有庞大的农民群体,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吃饱饭倒是没问题,但要靠不到一亩的耕地富起来,却是不可能的。要解决种粮效益低的问题,就要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把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进而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按照区里的规划,到2012年,全区土地流转比例将达到30%以上,那时候,如果其中10万劳动力转移,那么,真正从事农业的人将控制在20万以内,人均耕地面积将达到2亩左右,每个劳动力平均种地5亩左右,规模经营的效益就出来了。
以上情况说明,资本与土地的结合,将大大拓展农业的内涵和增值能力。只要我们准确理解和贯彻中央政策,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现代农业的美好图景就一定会早日呈现在世人面前。(记者 孙武斌)
社会纵横 | 聚焦 |
婺城整治最大马路市场 | 描沧桑巨变 绘时代宏图 |
图片1 | |
今秋月饼劲吹“绿色”风 | |
“印象仙源湖”摄影艺术大赛启事 | |
私拿“爱巢基金” 同居男友获刑 | |
关于白龙桥镇自来水厂停止供水的通告 | |
《大学生村官纪事》征稿启事 | |
图片 | |
杨思岭社区:点亮居民回家路 | |
人民东路社区:整修居民出行途 | |
首届“仙源湖”杯桂文化征文暨仙源湖旅游度假区一句话广告语、歌词征文大奖赛启事 | |
任柏窈:居委会的60年变迁 | |
毛头小伙耍聪明 盗取游戏币被判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