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也谈“治学”
教师手记
○邵发明
前不久,我有幸担任了金华市中职语文优质课评比评委,连听了七节课。上课内容是王国维先生的《治学三境说》,正文只有五行,却附有三首词: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凤栖梧》、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上课的七位老师课上得超级棒,然而也出现了几个小问题,今就这些问题谈一谈“治学”。
一位参赛老师把《凤栖梧》的“栖”字念错了,念成xi。无独有偶,某老师把第一首词的第一个字也念错了。“槛菊愁烟兰泣露”,她把“槛”字念成了“门槛”的“kan”,并让学生一起读。这字不常用,我们也不保证每个老师对每个汉字都认识,但上课之前对没有把握的字查一下字典,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
一个字的古今读音有变化,是很正常的。有一位参赛老师备课时 从网上下载了三首词的配音朗读,本是一件好事,但她却指出“配音朗读有误”,要让学生“找出错误”,这就有问题了。典型的例子是“斜光到晓穿朱户”,配音朗读把“斜”念成“xia”,老师认为是“念错了”。 “斜”古音念“xia”,今念“xie”,告诉学生有这么回事就可,但绝对不是念错。“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斜”念“xia”,多顺口啊。
教学改革之后,人们动不动就怀疑教材写错了,播音员读错了,专家说错了,轻易下结论,老师也犯这个错误。比如配音朗读中“望断天涯路”与教材中“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与“欲寄彩笺五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与“山长水阔知何处”等,都是版本问题。如果先入为主地认为教材上就是对的,配音朗读就是错的,并且让学生“找出配音朗读中的错误”,学生“找出错误”后给予肯定和表扬,就与真正的“治学”精神完全不符。我们所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应该是态度。
其四,七堂课中只有两堂课提到了“治学”是什么意思。还别说,要问职高生“治学”是什么意思,我估摸着至少百分之八十的人不懂。其实参赛老师也未必很懂,他们轻率地把“治学”“求学”“读书”“创业”“事业”“人生”混为一谈。老师糊涂,学生只好跟着糊涂。
类似的问题很多,大约也有五位老师,把“境界”理解成了“阶段”,说“求学”的初始阶段,一定要“独上高楼”,高瞻远瞩,耐得住寂寞,要设定远大的目标;求学过程阶段,要百折不挠,执著追求,绝不后悔;第三阶段是成功阶段,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功不期而遇。“境界”是否可以用“阶段”来理解?我以为万万不可。“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呈现出的情况,“阶段”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的段落,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其五,大概是参考书在作怪,有两位老师把第三重境界解释成“成功在望”,我以为是经不起推敲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寻了“千百度”,这是前提;然后“蓦然回首”看见了“那人”,这份不期而遇的惊喜溢于文词,与“治学”时经过苦苦追寻后忽然顿悟那种豁然开朗是何等相似!也可有另外的解释,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在这样的情景千百度地寻觅心中佳人,在蓦然的一次回首中,却发现佳人正在冷落的灯火处,这个版本侧重于功成名就后的淡然,不被世间的繁华诱惑,在鲜花和荣耀下能够保持自我本真,甘于寂寞。“成功在望”,说明还没有成功,最多只能有“望”,哪里来的寻觅情人时“蓦见”的喜悦和治学时“顿悟”后豁然开朗的心境?有自己的见解就是进步,总比人云亦云要好。况且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在语文教学上都是鼓励的。说来说去,老师对文本没有自己的解读,而是借用了参考书或参考资料上的说法而没有去深究,造成不恰当的解读。由此可以说,有的参赛老师的治学态度,实在是不够严谨的。
《治学三境说》是谈“治学”的,我们的老师自己对“治学”的态度如何呢?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