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见 证 成 长
□ 戴建东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转眼间《今日婺城》创办已整整三年了,从创办初期的周三小报,到现在的周五日报,报社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跨越。我非常荣幸地见证了这张报纸的诞生和成长。
记得2006年11月,我进入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筹办《今日婺城》。当时,报社只有六七名采编人员,人员少,任务紧,每位采编人员几乎都是每天骑着电动车到基层采访,风里来,雨里往,深入基层采写稿子,为报纸的创刊准备素材。2006年12月18日,第一份《今日婺城》报试刊的那天,总编辑李英一大早就赶到印刷厂取报纸,并第一时间将报纸送交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审阅。面对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报纸,我们每一位采编人员的心中都充满着自豪和骄傲。
有道是,创业艰难百战多,报社刚组建时,新闻部只有6名工作人员,其中4位是见习记者。为此,我和部门骨干精诚团结,采取老手教新手的办法,做好传、帮、带工作,使新手尽快上路。经过半年的努力,报社的记者大部分都能独立操作了,许多同志都成了部门内的业务骨干。
众所周知,第一版是报纸的门面,其质量关系到整张报纸的声誉。我作为新闻部主任,和同事们都十分关注全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重大事件,配合区委、区政府的重点工作,及时做好相关报道。新闻部的记者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克服了基层情况陌生、外出采访不方便等困难,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写了一大批与百姓利益相关的新闻,较好地报道了全区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每年的两会和区委区政府重大活动期间,全体采编人员日夜奋战,较好地报道了每次重大活动的盛况。那些日子,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在凌晨才能回家,第二天一早,又奔赴各自的采访岗位。
报人见证的是历史发展,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就忠实地记录社会发展轨迹,社会的每一点发展,都是我们所关注的热点。因此,我们先后推出了“魅力新农村系列报道”、“科学发展,共创和谐”、“树新形象、创新业绩”等专栏,在二版上还开设了“基层亮点”、“今日视点”、“民生快车”、“民生聚集”、“老戴说案”等一批品牌栏目。我自己也参与重点稿子采写,先后刊登了《一场特殊的婚礼》、《书记田头话桑麻》、《爱斯曼,一纸诉状打开美国大市场》等一批头条稿子。
记者的工作是一项辛苦的行业,只有把工作当做自己毕生的事业来追求,才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绩。这就要求记者更多地关注社会, 关注民生。三年来,我有幸参与了许多重大活动的采访,先后策划了《救助少年学子王沈阳》、《英雄孟祥斌勇救落水青年》、《关注汶川大地震》等系列报道。每当区委、区政府有重大活动期间,我按照中心领导的部署,积极撰写本报评论员文章,为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摇旗呐喊。2007年,我撰写的新闻论文《做好民生新闻的思路和定位》,荣获了全省县市区域报新闻论文评比三等奖,我采写的《一场特殊的婚礼》、《众人品出美味米》分别荣获全省县市区域报好新闻二、三等奖,参与策划报道的《英雄孟祥斌勇救落水女青年》获得了全省县市区域报一等奖。同时,我撰写的《奏响生命的乐曲》一文,荣获全市职工读书征文一等奖和全省职工读书征文二等奖,并获得全国乐趣网络征文二等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日婺城》这棵报业小苗,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每位采编人员依然任重道远。我将与报社的全体同仁一起,逐步加以改正,多策划,勤写稿,写好稿,为了报纸的质量,多动脑子,为提高报纸的质量出谋献策。
要闻 | 创刊3周年暨改周五报珍藏版 |
创造婺城更美好的明天 | 领导寄语 |
图片 | |
婺城新城区工业总产值超百亿 | |
佳节到 鲜花俏 | |
140名园丁喜登领奖台 | |
婺城区七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二次会议 | |
山山烘焙献爱心 | |
心怀感激 奋力前行 |
创刊3周年暨改周五报珍藏版 | 创刊3周年暨改周五报珍藏版 |
2009’婺城 | 创造婺城新闻事业新辉煌 |
解放思想崛起争先 砥砺奋进繁荣发展 | 今日婺城大事记 |
创刊3周年暨改周五报珍藏版 | 创刊3周年暨改周五报珍藏版 |
我与《今日婺城》 | 图片 |
见 证 成 长 | |
创 业 艰 难 | |
苦 乐 兼 程 | |
从 头 开 始 | |
赶路者之歌 | |
我当评报员 | |
伴 我 成 长 | |
相 知 相 伴 |
创刊3周年暨改周五报珍藏版 | |
热烈祝贺婺城新城区工业总产值超百亿 | |
创新创业千百度,蓦然回首,激情、理想、希望尽在新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