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创造婺城新闻事业新辉煌
——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发展纪实
□ 本报记者 孙武斌
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当2010年的第一期报纸付梓,散发出熟悉的油墨香时;当2010年的钟声悄然响起,我们在繁忙中抬头远望时,三年的时光已经随着记忆留在心底。继之而来的,将是我们更远大、更敞亮、更豪迈的情怀。
关怀·发展
传媒中心虽然成立只有短短三年,但它的发展轨迹却是惊人的。报纸《今日婺城》从创刊至今,就已实现了三次大改革,从四开周三小报到对开大报,从周三对开大报到周五报。婺城新闻网从试运行到正式开通。电视《婺城新闻》连续8年居金华市各大频道收视率前茅。传媒中心用几个标志性的时刻,书写着自己作为婺城主流权威媒体的发展烙印。
在三年的发展中,传媒中心也时时刻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
原婺城区委书记周维亮每年春节后上班看望的第一站,就是区新闻传媒中心。特别是对《今日婺城》的发展,周书记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从《今日婺城》创刊以来近两年的时间里,他多次在报纸上作出批示,对传媒中心策划的《拯救患病学子王沈阳》的“爱心行动”给予积极的支持,并带头第一个捐款……
婺城区委书记陈陆一对传媒中心的发展更是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他多次专题听取传媒中心的工作汇报,对《今日婺城》改为对开大报、电视《婺城新闻》设立演播室、婺城新闻网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平台建设作出了具体的指示。2009年10月27日,陈陆一主持召开书记办公会,听取了传媒中心的工作汇报,并对传媒中心《今日婺城》改周五报、《婺城新闻》、婺城新闻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传媒中心始终与党委、政府的决策保持一致,在宣传舆论导向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努力开创婺城新闻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婺城的繁荣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婺城区委副书记、区长祝伦根对传媒中心的发展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对传媒中心在硬件建设上要求区财政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安排。他还多次对传媒中心三大平台建设如何提升办报质量、如何提高电视新闻收视率、如何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提出了明确的指示。
婺城区委副书记张菲菲对传媒中心的发展一直倾注着无限的感情。在联系新闻宣传工作期间,她多次参加传媒中心组织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传媒中心总结大会等,对传媒中心积极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发挥新闻宣传党和政府桥梁作用,引导民情、关注民生,给予高度评价。
婺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傅关福对传媒中心的发展不仅积极协调有关事项,还在业务上给予具体指导。每次传媒中心总结会议和年终团拜会,他都亲临会场,与全体新闻工作者倾心交谈。
……
党委的关怀、领导的期望,给全体传媒中心人员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今日婺城》自创刊以来,遵循“打基础,求拓展,树形象”的发展思路,连续三年先后开展“新闻发展年”、“新闻拓展年”、“新闻提升年”活动,坚持“贴近市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原则,着力打造了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团结协作,作风过硬”的新闻队伍。创刊三年来,已有8件新闻作品荣获2007、2008年度全省县市区域报好新闻一、二、三等奖,有4篇论文获全省县市区域报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特别是改版后信息量大、新闻快捷鲜活、思辨性强,逐渐赢得了婺城广大读者的喜爱,报纸刊期、版数均迅速增扩。
电视《婺城新闻》、婺城新闻网在运行中,结合婺城实际,找准定位,为提高电视新闻及网站相关专题节目的制作播出质量,婺城区电视新闻报道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方针,采取多样化方式运作,从2008年开始,实现电视网络化,及时将电视新闻上传至婺城新闻网,实现电视扁平化。在新闻报道中,《婺城新闻》电视节目紧紧围绕“工业立区、开放兴区、科教强区、生态建区”的战略思路,以“创卫生城市”、“文明城市”、“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迎奥运”、“抗震救灾”和“改革开放30年”、“建国60周年”等为重点内容展开宣传,做到每项工作都有相关报道及相关专题。据统计,电视《婺城新闻》开播8年来,共编播新闻1500多条,被中央电视台采用20多条,被浙江省电视台采用100多条。婺城新闻网试运行以来,已在全省县市区域报中打响了自身品牌,得到浙江在线的充分肯定。
2007年到2010年,在三年的时间里,《今日婺城》从创刊到改版,从小报到大报,从周三到周五,遵循“覆盖市区、服务城乡、贴近民生、引领生活”的原则,不断地实现自我突破、创新,日臻完善。
改革·活力
在成立三年的各个阶段,传媒中心确立了以《今日婺城》为龙头,电视《婺城新闻》、婺城新闻网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特别是《今日婺城》创刊第一年,就产生了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反响的重大报道。
2007年11月30日中午,身着便装的驻金华婺城区某部机要参谋孟祥斌,与妻女行走在金华市区城南桥时,看到一名年轻女子跳江自杀,孟祥斌毫不犹豫跃入冰冷的婺江中营救,结果跳江女子获救了,他却没有上来……孟祥斌的英雄壮举感动了金华城,他的名字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 作为一家刚刚创办的县市区域报,《今日婺城》在第一时间介入此次重大突发性典型事件的报道,在推出第一个长篇通讯后,迅速对后续报道工作作出了部署,即刻派出强有力的记者队伍,兵分五路展开采访,于12月5日推出四个整版的全景式报道。整张报纸涵盖了消息、图片、通讯、评论、诗歌、散文等多体裁,报纸一经印出,立时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许多群众纷纷打来电话,称赞《今日婺城》的报纸做得大气而不失细节,震撼人心。一些群众还纷纷赶到报社要求收藏这张报纸。金华同类各媒体同行也对这份报纸表示称赞,认为表现手法丰富,策划到位,意义非凡。12月10日,在中央驻浙媒体、浙江日报、浙江卫视、钱江晚报等20多家中央、省、市媒体参加的座谈会上,《今日婺城》提供的12月5日这份报纸,也受到大家的一致推崇,纷纷索要该份报纸作为参考。《今日婺城》总编辑李英还远赴山东、江西两地,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孟祥斌——一个人感动一座城》,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坤明作序,江南出版社出版。并于2008年改编成电影《孟祥斌》剧本。2009年11月20日,电影《孟祥斌》在金华举行全国首映式。
在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传媒中心《今日婺城》、《婺城新闻》、婺城新闻网如何保持自己的品牌?“主流、权威、公信、时尚”的定位,对传媒中心的每一步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传媒中心主任李英介绍,实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新闻事业发展的主体是队伍,传统新闻事业发展理念的转换取决于新制度、新机制体系下的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从2006年成立以来,传媒中心就开启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大讨论,开始从报纸定位、电视受众、网络发展反思到新闻内容改革,力图改变文字太长、新闻太少、写法太老、传播太慢等问题,拆除“围墙”,开阔视野,放开手脚,拓展报道面,使编辑、记者实现由知识单一型向知识密集型、专家型、策划型转变。
传媒中心拥有如此众多值得铭记的时刻:
2007年,传媒中心策划的“爱心行动——拯救少年学子王沈阳”系列报道,受到婺城大江南北广大市民的热烈回应,共为王沈阳募得善捐55万余元,使身患白血病的王沈阳成功举行了手术、重返校园。《浙江日报》头版头条予以刊发活动报道。
还是2007年,传媒中心策划的“英雄孟祥斌系列报道”,《今日婺城》、《婺城新闻》、婺城新闻网共刊发专版(栏)18个,刊发(播)各类文章、图片(新闻)380多篇(条),在全国造成了强大的声势,受到省、市委宣传部的表彰。《孟祥斌系列报道》也荣获2007年度全省县市区域报好新闻一等奖。
2008年,传媒中心“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系列报道”、“喜迎奥运”、“庆祝改革开放30年30事系列报道”,不但传递出婺城与灾区人民心连心的骨肉情深,还展现了婺城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历史成就。
2009年,传媒中心“建国60周年系列”、“首届中国仙源湖桂花节”等报道,使婺城改革发展、崛起争先的声音在全省、全国唱响,进一步提升了婺城的美誉度。
记录婺城,记录她曾经的历史,瞻望未来,瞻望婺城全新的发展。我们不断地努力,因为我们坚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能够创造出更大的辉煌,见证婺城永不止步的发展之路。
希望·未来
“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我们”。传媒中心根据不同的时期确定相应的宣传重点,策划组织重点宣传报道,成为传媒中心新的传统。“婺城发展巡礼”、“魅力新农村”、“平安婺城行”、解放思想大讨论、奥运会、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要闻 | 创刊3周年暨改周五报珍藏版 |
创造婺城更美好的明天 | 领导寄语 |
图片 | |
婺城新城区工业总产值超百亿 | |
佳节到 鲜花俏 | |
140名园丁喜登领奖台 | |
婺城区七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二次会议 | |
山山烘焙献爱心 | |
心怀感激 奋力前行 |
创刊3周年暨改周五报珍藏版 | 创刊3周年暨改周五报珍藏版 |
2009’婺城 | 创造婺城新闻事业新辉煌 |
解放思想崛起争先 砥砺奋进繁荣发展 | 今日婺城大事记 |
创刊3周年暨改周五报珍藏版 | 创刊3周年暨改周五报珍藏版 |
我与《今日婺城》 | 图片 |
见 证 成 长 | |
创 业 艰 难 | |
苦 乐 兼 程 | |
从 头 开 始 | |
赶路者之歌 | |
我当评报员 | |
伴 我 成 长 | |
相 知 相 伴 |
创刊3周年暨改周五报珍藏版 | |
热烈祝贺婺城新城区工业总产值超百亿 | |
创新创业千百度,蓦然回首,激情、理想、希望尽在新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