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从 头 开 始
□ 胡鲁蓉
感觉日子像老家池塘的水一样平静,我想着要有些改变,于是毅然加入新闻中心,成为《今日婺城》的一员。这是2006年底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那样的行为无疑是朝平静的池塘里丢了一块石头,但我真切地希望一圈一圈漾开去的水纹能带给我很多改变,譬如能够助我从案子的阴影中自拔出来。
我满腔热情地参与《今日婺城》的采编,感受着这个新单位的蓬勃朝气,然而很快就诚惶诚恐起来。我突然发现这与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说实在,以我1995年编辑报纸的资历,在这个新单位绝对算得上是“老人”,采编工作对于我来说就像每天吃饭时端着的碗,已不再新奇。但意想不到的是,“老人”也遇到了新问题。譬如之前我都编三版,谓之副刊,一年乃至几年都是固定的版面。但现在不一样了,每周都编不一样的版面,有些又是临时安排的。况且我还编着《工商》、《计生》、《卫生》等专版。老实说,我在编《工商》版之前从来没接触过工商,计生与卫生部门不联系也有七八年之久,现在要编这些专版,内心的慌恐只有自知。
其实那是报纸的初创阶段,当时单位租住在城北街道,我们就把那个阶段称为城北街道阶段。在“城北街道”时期,《今日婺城》的每个人都做得非常苦,在于我,感觉每天神经都迸得紧紧的。每天东奔西跑,有时坐公交车不方便,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飞一样地走,这是体力上的苦;因为赶版面,要找资料、吃透资料,最后撰写成文编辑成文,在电脑房还要时刻准备着与错别字作战,这是精神的累。除了正常版面,我还编了很多广告版面,我不得而为之,是内心的惑。
我以十多年的编报经验与内心的诚惶诚恐抗衡,但这样的抗衡有些力不从心。我开始怀疑与困惑,无比羡慕那些年轻人。他们精力充沛,什么都不懂,随时做好“冲”的准备,而我是个“老人”了,我的思维已成定势。我不知道该如何突破,思想苦闷之极。有一天,脑海里突然出现从头开始的念头,“是的,从头开始!”我对自己说。我要做的恰恰是放下经验,从头开始。 一些部门要重新联系,重新熟悉,我对自己说不要以为自己有经验,要在采访中甘愿做小学生,以自己的真诚去感动采访对象。我放下经验从头开始写的第一篇文章是塔石乡的毛竹低产林改造。原先这是林业部门的一条简讯,我以为可以重新采访。我头天打电话联系好,第二天就从南站坐车出发了。现在回想起来这次采访有些悲壮,其一对于塔石我是陌生的,即使去过也是多年以前的事了;其二原先大多写一些风花雪月,感情细腻的文章,要不就是大案,像这类文章也是第一次采访。真的很感谢那位姓苏的同志,他不厌其烦地带我走了多家农户,倾听村民谈低产林改造带来的实惠。我记得那是2月初的光景,天气很冷,村子边有大片的毛竹,在寒冷中很是精神抖擞。那份青翠让心变得异常柔软,瞧着那样的绿,觉得生活在刹那间美好起来。
“一切从头开始!”我对自己说。
我要的是这份勇气与精神气!这是一个记者最需要的精神素养,也许它比文凭、经验更为重要。因为只有拥有这样的勇气,才能不断调整心态,才能静下心来学习并且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今日婺城》三岁了。在这三年里,我与其他同事一起参与了王沈阳、詹忠义、孟祥斌系列报道,一起策划撰写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稿子,一起为四川地震灾区的灾民祈祷,一起为北京奥运会上的赛事鼓与呼,一起讴歌婺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一起在新中国60年的年轮里,寻找那些见证人,曾经年轻如今有些年老的身影……
在这里我学会了摄影。记得第一次拿着照相机冲在人群前抢拍镜头时,我的心剧烈地跳着,那是一种久违的激动,夹着些许忐忑,我仿佛变回到十多年前的那个年轻人,红着脸开始了第一次采访。
从头开始,让我变得年轻与有活力,这是《今日婺城》与我最大的收获。在我人生中是弥足珍贵的!
要闻 | 创刊3周年暨改周五报珍藏版 |
创造婺城更美好的明天 | 领导寄语 |
图片 | |
婺城新城区工业总产值超百亿 | |
佳节到 鲜花俏 | |
140名园丁喜登领奖台 | |
婺城区七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二次会议 | |
山山烘焙献爱心 | |
心怀感激 奋力前行 |
创刊3周年暨改周五报珍藏版 | 创刊3周年暨改周五报珍藏版 |
2009’婺城 | 创造婺城新闻事业新辉煌 |
解放思想崛起争先 砥砺奋进繁荣发展 | 今日婺城大事记 |
创刊3周年暨改周五报珍藏版 | 创刊3周年暨改周五报珍藏版 |
我与《今日婺城》 | 图片 |
见 证 成 长 | |
创 业 艰 难 | |
苦 乐 兼 程 | |
从 头 开 始 | |
赶路者之歌 | |
我当评报员 | |
伴 我 成 长 | |
相 知 相 伴 |
创刊3周年暨改周五报珍藏版 | |
热烈祝贺婺城新城区工业总产值超百亿 | |
创新创业千百度,蓦然回首,激情、理想、希望尽在新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