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关于婺城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0年2月1日在金华市婺城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金华市婺城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盛奇兵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区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全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发展机遇,把保增长、促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克难攻坚,加强统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经济社会仍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年度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完成。实现区属生产总值97.75亿元,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78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47.94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38.03亿元,增长12.8%。财政总收入完成10.6亿元,增长3.4%,其中区级财政收入完成3.4亿元,同比增长12.2%。
(一)深入实施“工业立区”战略,工业经济企稳回升
深入实施“工业立区”战略,面对严峻的工业经济形势,我区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千方百计解难题”活动,出台了一系列扶工强工措施,主动服务企业,工业经济呈现见底逐月回升的态势。完成工业总产值224.6亿元,增长8.9%。产业集群有新的提升,七大特色产业完成规上产值98.5亿元,占全部规上产值的77.9%。其中汽摩配产业完成产值23.4亿元,增长45%。销售产值超亿元企业达25家,1家企业首次超10亿元。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回升。规上工业产销略有下降,效益有较大幅度上升,规上企业完成产值126.4亿元,同比下降1.3%,实现销售收入130.1亿元;实现利税7.2亿元,增长12.4 %,其中实现利润2.9亿元,增长64.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194.1分。企业创新能力得到加强。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实现新产品产值24.2亿元,增长23%。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成效,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工业投入进一步加大。完成限额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入22.1亿元,增长7.1%,其中30项市级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入5.7亿元。企业创名牌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创市级名牌10只。来料加工业不断扩大,年加工费达到 4.7亿元,增长14.5%。
(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面貌不断改善
2009年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保持稳定,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现农业总产值19.7亿元,增长5.6%。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3.5万亩,产量13.5万吨,夏粮订单粮食收购22155吨。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省粮食收购工作先进县。特色优势产业壮大发展。“放心菜”基地面积3万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720亩;花卉苗木面积3.8万亩;有机无公害稻米5.3万亩,功能稻米0.67万亩。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生猪养殖保持增长势头,年末存栏30.2万头,增长8.2%,生猪出栏37万头,增长7.1%,出栏家禽362万羽。奶牛存栏2.3万头。农业产业化进程继续推进。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60家以上,联结基地8.8万亩,年产值11.8亿元。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20家,年销售额5.6亿元。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共推广良种28个,先进适用技术30多项。深入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和万村联网工程,全区共注册农民信箱用户4.8万户,网上销售突破亿元。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区推广标准化生产面积16万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1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启动138个村的村庄整治,90个村完成村庄整治,新增受益人口5.1万人。启动138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109个村完成污水治理工程。完成45个村的饮用水改造,受益人口3万人。完成小流域治理2.5公里。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0277万人,转移就业5150人。
(三)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重点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2009年,在重点项目建设和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带动下,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8亿元,同比增长9.1%。30个项目列入中央预算投资。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针对重点项目在土地、资金、政策处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了领导项目联系制度,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攻坚克难,有力推进了重点项目的建设。16个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0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4%,41个区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1.9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2%。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取得重大进展。虹戴公路建成通车,金华动物园一期建成营业,新区城防金华段橡胶坝工程基本完工,白沙公路路基工程完成,新城区、金西污水厂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农村联网公路完成33.6公里。四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57亿元,增长28.7%。千库保安工程顺利实施,完成水库除险加固4座,完成河道整治54公里。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外经外贸工作难中求进
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成立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新增土地流转3.2万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立了林权流转服务中心,林地流转总面积13.1万亩。行政许可职能归并改革全面推进。基本完成行政机关内设机构及职能调整,各部门统一设立行政许可科统一进驻行政服务中心,提高了行政服务效率。全面启动了泰来医药、金婺食品公司等企业的改制工作。积极做好企业上市服务工作。继续做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和农业保险工作,2009年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达98.6%。努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精心组织各类招商推介活动,以主攻二产为重点,积极参加浙洽会、义乌博览会,在工科会上签订了29个签约项目。全年实际到位内资13.5亿元;新批外资项目4个,实际到位外资3022万美元。莱恩科利亚联合收割机、中国校车、伊利等一批大项目落户我区。对外贸易在国际需求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下,力保市场份额,自营进出口总额完成4.55亿美元,下降18.4%,其中自营出口完成4.3亿美元,下降14.6%。
(五)消费需求持续活跃,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受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激励的作用,商贸旅游等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8.03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完成限额以上投资23.4亿元,增长16.1%。浙中信息产业园顺利开园,首批33家企业入驻,被评为“省首批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区共接待游客118万人次,同比增长17.5%,其中双龙景区全年接待游客64.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067万元。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呈现较快发展态势,共接待游客157.1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800万元。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了我区商贸流通与商业网点规划,全面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5亿元,增长15.5%。其中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71.8亿元,增长22.5%,住宿和餐饮业实现营业额6.9亿元,增长1.2%。房地产业稳步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4亿元。
(六)以人为本抓和谐,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小学特色教育进一步强化,中考成绩保持市区领先,职业教育保持强势。经费保障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婺城中学基本竣工,环城小学西扩工程主体结顶,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启动,完成了33所学校校舍改造。文体事业不断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全面推进。12个乡镇街道启动综合文化站建设。创建省级文化示范村1个,市级6个,新增区级文化村114个。成功举办仙源湖桂花节文艺踩街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区文化馆、图书馆竣工。体育工作成绩显著。在市七运会上,我区夺得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第一。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6个乡镇街道卫生院改造项目竣工,完成18家I级社区服务站、185家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认真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全面落实各类防治措施。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和保障能力,参合率达95.6%。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参保人员达5.2万人。成功争创国家卫生城市。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继续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和就业困难人员、农村低保家庭就业帮扶、援助工作,全区新增就业岗位5024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236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继续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全区1.5万名被征地农民正式纳入市保障体系。完成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280户,改造建设农村住房3095户。构建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实行低保规范化管理。继续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残疾人生活明显改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征兵工作获得全国先进。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完成《婺城区(2009-2015年)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农村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完成2个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6个“三沼”综合利用项目和138个规模养殖场综合治理项目。对锻造、电镀行业进行限期治理。9家电镀企业完成限期治理7家,其余2家实施搬迁。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完成年度削减任务。人口与计生工作扎实推进。计划生育率为97.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12元,同比增长1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915元,同比增长7%。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主要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区域整体竞争力有待